中国陶瓷网 - 陶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建筑陶瓷 | 卫浴陶瓷 | 陶瓷机械 | 日用陶瓷 | 陶瓷原料 | 行业报告 | 价格行情 | 国际市场 | 陶瓷常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传统陶瓷受困分析 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P.biz | 商业搜索

传统陶瓷受困分析 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信息来源:taoci163.com   时间: 2011-11-21  浏览次数:821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陶瓷业在生产方式上遭遇了困境。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陶瓷业不得不实行变革以求得新的生存空间,以杜重远为代表的实践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举措,如加强管理、革新技术、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等,由此带动了中国传统陶瓷业的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陶瓷业 生产方式现代转型
  近代以来,伴随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一场席卷全球的生产方式变革迅速扩展,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批量生产和单位商品消耗劳动力的下降,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被取代,由此一场传统手工业的被动变革在所难免。在此背景下,中国陶瓷业的发展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业在近代之后也逐步陷入了困境。至民国时期,昔日的瓷都已经是风光不再、瓷业不兴。在此,本文即以景德镇为例,对近代中国陶瓷业陷入困境的成因及其现代转型的过程进行初步探析。
  近代中国传统陶瓷业困境之成因分析
  传统陶瓷业属于手工行业,其主要特点是,依靠手工和简单工具进行陶瓷生产,整个行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拥有一支专业化、精细化且庞大的行业群体。据《浮梁县志》描述,景德镇瓷业在明清兴盛时期,工匠人数不下数十万,全镇几十万人口几乎都在从事与陶瓷有关的行业。但是,对于依靠行业劳动力群体生存的传统陶瓷业而言,一旦受到时局动乱、行帮杂派斗争、贸易不顺不达、政府支持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整个行业就会面临发展困境。1934年,杜重远发表了一篇名为《日暮途穷的景德镇》的文章,其中写道:“据说,景德镇在极盛的时代,窑户有四千余户,工人二十万人,驻镇的庄客和当地的商家,三天一小筵,五天一大筵,中国人就是会吃,糊里糊涂弄到现在窑户只有千余户,工人不到三万人,驻镇的庄客赶奔神户大阪,都作鸟兽散了。”可见,陶瓷行业群体的大小已成为中国传统陶瓷业兴衰成败的晴雨表,从业人员群体的急剧缩小已经表明传统手工制瓷业在近代陷入了发展困境。
  诚然,致使中国传统陶瓷业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很多,在此,笔者将着重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进行成因分析。
  瓷器是一种矿物质烧制品,当陶工把泥坯放置在火中烧制时,其物质元素就会改变并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组合成更紧密、更坚固的新材质,这就是瓷器。在烧瓷的过程中,火候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除了火这个关键因素外,制瓷还需要两个关键因素:原料和燃料。陶瓷制作需要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来支撑,在这个流程中,火、原料和燃料的有机结合支撑起了陶瓷行业的发展。近代以前,中国陶瓷业在火、原料和燃料的选择和技艺改善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它与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纺织业、药材加工业并称为我国古代五大重要手工业。
  在历史上,由于中国掌握了高超、精湛的制瓷技术,因此中国瓷器长期行销海外,得到了各国人民的青睐和喜爱。据国外有关档案的统计: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1602~1695)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约2000万件。……雍正十二年(1734年)运到法国的瓷器有68000件,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运到英国的瓷器约40万件,乾隆十五至四十六年(1750~1781)的32年间运往瑞典的瓷器达110万件。”
  由此可见,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中国俨然是世界制瓷业中的佼佼者,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中心。
  那么,在近代以前,中国陶瓷业创造辉煌业绩依靠的条件是什么呢?翻阅任何一本中国陶瓷史,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那就是相对丰富的原料储备,相对茂密的森林和相对垄断的制瓷技术。这些条件对于陶瓷行业的发展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但另一方面,从承受力上来说,它们只能支撑起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的行业,而无法适应于以机械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化行业。这亦是近代以来中国陶瓷行业在发展模式上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
  在景德镇,采用高岭土制瓷始自于元朝,经过数百年的开采,景德镇附近可用的高岭土原料几近枯竭,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以高岭土作为制瓷的主要原料,这原本是一种独特的优势,但反过来,它却影响了手工业向大规模生产转化的进程。由于高岭土资源日渐枯竭,陶瓷生产者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拉运原料,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以柴为主的燃料供给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且不说景德镇四周的山林如何,与之毗邻的婺源、祁门、秋浦等地的森林也在不断减少,窑柴来源日渐稀缺,其价格也随之不断升高。
  除了窑火、原料和燃料等导致的困难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隐藏于这三个因素之中,并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古代中国一直比较重视技术探索和创新,却不注重科学研究。
  近代以前,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在制瓷方面一直落后于中国,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烧制陶瓷的技术,没有找到合适的原料,且窑温一直达不到到标准。尽管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一步步地掌握了这些技术,但对于其背后的科学配方却基本不知。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的制瓷流程和秘诀传播到了欧洲,欧洲国家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才研究出了具体的配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材料化学原理开创出制瓷技术。
  机械化大生产属于批量生产,产能效率高,对于原料、燃料和技术要求高,它要求通过科学精神和基础研究探索出相关原理,并解决配方问题、动力问题、成批次生产设备等问题,可以说,机械化生产与手工生产是迥然不同的两种生产模式。因此,姑且不谈时局、社会环境等因素,仅仅从机械化大生产趋势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陶瓷业面临困境也是在所难免的。
  中国传统陶瓷业的现代转型
  “景德镇……,瓷业之兴盛,甲于全国,惟制造方法仍墨守陈规,毫不改良,以至生产能力亦无甚进步,近年洋瓷输入甚多。景德镇之瓷器销路减色,若不从速改良瓷业,前途可悲观。”
  “景德镇之瓷器,本为世界有名之出产,亦地方经济主要大命脉。惟近年来出品不良,销路日减,一半由于洋瓷之倾销与捐税之繁重,一半由于政府未管指导,以至经营技术,墨守陈规。”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争取基本的生存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行业的最低要求。陶瓷在中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如此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但在机械化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陶瓷业明显是落伍了,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同时,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竞争冲击是迅速的、无情的。在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机器瓷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或是在价格上都远胜手工瓷一筹,中国传统陶瓷业若想摆脱困境就必须走上变革图强的道路。
  中国传统陶瓷业的变革在于江西,江西陶瓷业的变革在于景德镇。在此方面,近代陶瓷业变革的实践者杜重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杜重远深入景德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当他看到景德镇瓷业一派凋零的景象后,遂做出了如下总结:
  第一,制瓷原料仅略加水洗,而未能精制,品质既杂,价格又高,影响成本者甚大。第二,做坯均采用人工制。工人头脑顽固,一切率由旧章。第三,全镇一百余座瓷窑,全为都昌几家富户专有,景德镇烧柴用柴,柴金须先纳,烧窑成绩好坏,窑户不负责也。第四,包有专业,印花有专厂,卖柴有专行,种种把持,不一而足。
  杜重远通过实地调查,看到了中国传统陶瓷业落后的根源所在,诸如分工协作不够、技术落后、行帮杂规较多、管理不善等,这些均是长年积累下的顽疾。曾经留学日本并亲自开办过现代陶瓷企业的他决意进行变革,并提出了具体的变革措施:
  第一,由政府出面组织设立陶政管理机关,加强管理。第二,设立原料精致厂,由政府出面解决原料贵的问题。第三,设立模范瓷厂,以示范制瓷方式,合作利益,改烧煤窑,减轻成本,铲除窑禁之弊。第四,设立模范合作社,加强合作,打破分工分家局面。第五,打通销售运输问题,改良交通,设计通火车等。第六,兴办瓷业教育提供科技人才。
  显然,这些改革措施突出了机械化大生产的特征:科学管理的方式、企业化的生产、产销的一体化、科学和技术并进等。这些改革措施针对传统陶瓷业存在的弊端,强调了学习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必要性,就当时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有鉴于此,杜重远深得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重视,他的建议很快便被采纳。1934年12月,江西省陶业管理局正式成立,由此开启了中国陶瓷业的现代转型之路。纵然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这为中国陶瓷业在今天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陶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