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这是采访中经常开怀大笑的他用最严肃认真的表情说出的四个字。在这个佛山市核心地区的一座五星级写字楼里,一个陈设简单的房间就是他的办公室了。
他是简一陶瓷董事长李志林,是敏锐的观察者、严谨的分析者和目标明确的实干者。回首十年,他曾一次又一次在措手不及的危机中一筹莫展,也曾因种种难以预料的挫折而想过放弃。但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曾经,成就了如今的李志林,也成就了简一陶瓷。
瓷砖是什么?
“当初来创业的时候,我几乎一无所有,但又不想挣点钱就养老,总想能做点事情。”抱着这样的心态,李志林开始了自己的陶瓷之路。起步总是艰辛的,李志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在求生存的阶段,你只能选择做有利于生存的产品。”
简一成立之初的几年里,佛山众多起步较早的陶瓷企业已初步成功、稳步发展。简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夹缝中紧攥着近乎有些奢侈的“创新原则”。开始的六年中,它先后推出了抛光马赛克产品“五度空间”、仿天然石产品“地脉岩”和羊皮砖,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但“那时候我们实力太弱,当大家都来做羊皮砖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山头我守不住了。”李志林的表情里透露出当时的无奈,“但在推广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发展壮大,活下来了。”说到这里,他转而笑开了。
度过最艰难的生存期,李志林开始思考要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他观察并总结了同行中的六个成功模式:高举品牌型、出口导向型、贴牌代工型、生产半成品型、产品个性化型、规模化型。这些模式有些不适合李志林,有些不适合简一。站在岔路口的李志林失去了方向。
2008年,李志林花了一年的时间思考,“当时我很紧张,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抛给自己一个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瓷砖是什么?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又似乎是一个最难的问题。
简一创立后的第七年,李志林尝试站在行业之外观察他所生存的环境。“瓷砖是一种装饰材料。”最后,他这样回答自己,“当我意识到这个本质之后,就在天然石和瓷砖之间找到了交集,也找到了空白市场。”
专还是广?
“大道至简。”这是他的答案,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他将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日本经济发展模式放在一起比较:“日本的几个大公司是产品线非常广的,但美国的大公司,比如苹果、微软、谷歌,他们都是走专业化路线的。日本企业的盈利很低,相反,美国企业很高。”
基于对两大经济体的观察,李志林开始分析国内市场环境:“在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竞争并不是太激烈的时候,多元化的企业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每个行业里留下的都是强手,这时候再去做多元化,风险比以前更大。所以将来一定是专业化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当然,如果你是在每个领域都非常强的多元化企业,就另当别论了。”他预测,“在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中,随着竞争加剧,一定会产生很多专家型的品牌。”
李志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简一的大理石砖已经推出了四代产品,每一代都实现着新的技术突破。在简一陶瓷的展厅里,同时摆放着大理石砖产品和真正的大理石。李志林说:“我们不怕顾客比较,简一的大理石砖,要做的就是逼真。”
三个五年计划
简一成立之初,李志林就给自己定下了三个五年计划:先生存,再做强,然后做大。
“为了活下来,我走了六年。”他坦言,生存之路比预想中更为艰难。他曾因发不出工资而有过放弃的念头,也曾因长期的资金短缺要将一分钱磨成粉来用;他曾因非典要将窑炉停了开,开了再停,也曾因电荒无法交货而一筹莫展;他曾因长时间没有正规展厅而要在开发室卖砖,也曾因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而措手不及;甚至,他还曾经历过因社会经验不足而被小人陷害。“当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工厂、生产基地、展厅、人才和经济基础。我知道,简一活下来了。”
李志林对品牌有自己的坚持,对市场有明确的定位,简一陶瓷第二阶段的发展之路变得顺其自然。“虽然刚到第十年,我们已经站上了第二层阶梯,这里的风景很漂亮。”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里,曾经遭遇过的阻碍依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简一曾因实力弱小而失去了羊皮砖的市场,如今,大理石砖开辟出的新市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所以我们必须不停地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这样才能逼自己走快一点。”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里,李志林希望简一能在产品的仿真效果上不断进步。“简一大理石砖每一代产品都是有技术水平支撑的,我们就是要更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