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200多年前的欧洲“蓝色洋葱”瓷盘亮相。
辽博供图
300多年前,仿制的中国瓷器在欧洲只有上流社会和贵族阶层才能使用。3月18日,有近200件欧洲瓷器抵达辽博,这些欧洲瓷器的生产始于18世纪。
本次“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展览将以欧洲瓷器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分“传播”“融合”“创新”“发展”四个单元向广大观众集中展示欧洲瓷器。3月22日该展览将与辽沈观众见面。
在昨日的开箱仪式上,辽博工作人员展示了一件18世纪欧洲制造的“青花花卉纹盘”,这件瓷器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瓷器,混合了花卉和水果元素。图案看上去像是桃子和石榴的变体,整体构思设计精妙,中间绘有牡丹与紫苑,竹竿蜿蜒盘旋,是早期欧洲瓷器中做工精良的一件展品。
相关专家介绍,早期欧洲人将这类瓷盘称为“蓝色洋葱”,纹样是1739年由德国瓷画家贺罗特根据中国青花瓷器的纹饰创作而成,也称为“球体”纹样。由于欧洲人不了解中国的花卉和水果,便将其统称为他们所熟悉的“洋葱”。
最早,中国瓷器在欧洲只有上流社会和贵族阶层才可以享受,属于高档奢侈品。正因为它的昂贵,自18世纪开始,很多欧洲国家开发银行开始仿制中国瓷器。欧洲的烧瓷工匠,不知道中国瓷器是什么图案,于是出现了变形,比如,中国的柳树是下垂的,但最早的欧洲瓷盘上,柳树是飞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