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 - 陶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建筑陶瓷 | 卫浴陶瓷 | 陶瓷机械 | 日用陶瓷 | 陶瓷原料 | 行业报告 | 价格行情 | 国际市场 | 陶瓷常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成功故事 > 陶瓷工艺师甄国民的珐花梦
2.biz | 商业搜索

陶瓷工艺师甄国民的珐花梦

信息来源:taoci163.com   时间: 2014-05-07  浏览次数:1240

 
    阳泉市陶瓷工艺师甄国民迷上了已停产280余年的珐花器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发制作珐花器,并使这项民间手工艺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阳泉市郊区三泉村人甄国民,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山西珐花器,这位陶瓷工艺师迷上了珐花器独特的技法和质地,潜心研发珐花器的制作技艺,将这种已经停产的手工艺品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2013年12月,“山西珐花器制作技艺”经省政府批准,被收入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甄国民也因此先后获得了首届阳泉市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先进工作者、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等荣誉称号。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专程赶往阳泉市三泉村采访甄国民。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抢救还原珐花器本来的艺术特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


    萌发恢复山西珐花器烧制的雄心

    1952年出生的甄国民,是阳泉市的一名陶瓷工艺师。30年前,他曾在河北唐山一家陶瓷厂学习,回村后创建了三泉建筑陶瓷厂并担任技术厂长。他很喜欢读陶瓷方面的书籍。一天,在陶瓷专著《饮流斋说瓷》中,他看到对山西珐花器这样的描述:“黄如金箔,紫如茄衣,蓝如水晶,绿如翡翠”。就这16个字,瞬间让甄国民对山西珐花器浮想联翩。这一遐想不打紧,从此他就被迷住了。

    甄国民去找老师傅,想学习珐花器的工艺,但寻访多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这玩意。最后,甄国民查《山西通志》,才知珐花器工艺早已失传了。之后,他又从《古玩指南》里了解到,至清朝雍正年间珐花器断烧,停产已有280余年。甄国民得到这个消息后,萌发了他恢复山西珐花器烧制的雄心壮志。

    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烧制陶瓷的经验,查阅了大量有关书籍资料,2003年,甄国民开始研制山西珐花器。2006年,甄国民研发成功珐花器并投入生产。这一年,他研制的珐花器瓶参加了首届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会。2008年,珐花器列入阳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彩色立线珐花陶器”的制作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甄国民研制的 “龙凤呈祥赏瓶”还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的优秀奖,“牡丹富贵瓶”入选上海世博会山西馆。2013年6月,在首届山西省文博会上,他在中心舞台上给观众表演了珐花器的装饰手工技艺,赢得全场叫好。2013年12月,“山西珐花器制作技艺”经省政府批准,被收入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珐花器受到工艺美术界关注

    让断烧280余年的珐花器重新出现,实在是件不易的事。甄国民说,他首先到几家博物馆细致观看仅存的数件山西珐花器藏品,以此获得了珐花器“陶胎,彩釉,立线花纹”初步直观的印象。然后他又查看相关资料,一直到精心读了陶瓷专家潘兆鸿编著的 《陶瓷300问》,珐花器的工艺在他心里有了大概构思。

    甄国民说:“山西珐花器和一般彩色陶瓷最大的不同是,山西珐花器是陶胎,用山西本地的陶土做主要材料;一般彩陶用毛笔画装饰画,珐花器用泥线表现纹饰为典型装饰方法;珐花器釉色以孔雀蓝、翡翠绿、密蜡黄、茄色紫等色调为主,彩釉效果晶莹剔透,隔釉尚可见胎;珐花器烧制温度在陶器和瓷器之间,素烧1150摄氏度,釉烧1050摄氏度到1150摄氏度。”根据古籍记载,经多次试验,甄国民选中了阳泉本地的黏土和盂县的长石石英岩加工成泥料。他又自制漏斗容器漏岀泥浆,在泥胎上走泥线,形成图案,他管这个工艺叫立线,立是立体的意思,区别其他陶瓷上平面画的效果。

    甄国民研发的珐花器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以质感晶莹的彩色立线技术代替了传统工艺的胎泥立线,使立线与填彩互为辉映,从而提高了珐花器的欣赏艺术价值。彩色立线珐花器瓶纹饰线条刚劲流畅,多彩晶莹,釉彩绚丽,真正做到了“黄如金箔,紫如茄衣,蓝如水晶,绿如翡翠”,可赏心悦目,陶冶情操。

    甄国民在研究立线工艺时,一度陷入困境。当时,他尝试过10多种工具,都没有办法让泥线走岀以毫米计量的粗细。有一次,他到工地和古建彩绘师傅请教,才得知建筑上有一种装饰工艺叫沥粉。这种工艺是在一个圆锥形的器具尖端装一根细管子,操作者用管子里漏岀的膏状物画装饰画,所不同的是,沥粉是在古建彩绘中使用,而立线是在立体陶胎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回去就做它一个圆锥筒在陶胎上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成功了。”甄国民说着便高声地笑了。现在,他已经能走岀1毫米粗的泥线了,而最好的沥粉师傅也只能走5毫米以上的粉线。这不得不让指导甄国民的古建彩绘师傅赞赏称奇。

    甄国民经过多年的反复实验,2006年,终于烧制岀第一批珐花器,当这些色彩华丽、花纹立体的珐花器岀现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会上时,人们纷纷猜测,这个既像玻璃雕又像珐琅的花瓶到底是用什么工艺做出来的呢?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的珐花器受到工艺美术界的关注。

    把珐花器的工艺传给后世和社会

    在决定恢复山西珐花器之前,甄国民在阳泉三泉建筑陶瓷厂担任技术厂长,因此研制珐花器的时间等条件都不充分。与家人商量后,他干脆辞退工作,回到家中专心搞珐花器研制,而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缺资金。甄国民为了筹措资金四处找活做。他的工作不停地在两个方面转换,一方面他给人家干活挣钱,另一方面他精心研制珐花器工艺。

    在陶瓷王国里,珐花器作为中温烧制陶器,散发着山西工艺独特的美。它独特的立线工艺,不但把彩色釉有序隔开,使其互不晕染,还创造岀立体纹饰美。它的装饰花纹粗犷、豪放、朴实,是黄土高原文化的生动写照,而这种美在甄国民手里一一实现的同时,他全家人都爱上了这种手工艺品,如今全家6口人都参与到研制珐花器的工作中了。村里不少人说风凉话,甄国民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带领着家人和徒弟继续制作他的珐花器。

    现在,甄国民已经开发岀了笔筒等实用性珐花器,而他的小儿子研发的珐花器艺术风格独特,呈现的花纹是工笔画效果,并增加了一些时尚元素,完全创新了山西珐花器纹样抽象、表现内容过于传统的面貌。

    甄国民说:“经过10多年积累的研制珐花器的经验,正在考虑将有关资料编写成书,好把珐花器的工艺传给后世和社会。”谈及传承,他说除了发动家庭成员,带了3个徒弟,还考虑多种方法传承下去。

    我们问起今后研发生产,遇到资金问题怎么办时,甄国民说已经投入15万元了,只要珐花器艺术品生产岀来打进市场,就不怕资金周转不开,再不行就是坚持外岀打工挣钱供养这门手艺,反正是决不半途而废。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陶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