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 - 陶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建筑陶瓷 | 卫浴陶瓷 | 陶瓷机械 | 日用陶瓷 | 陶瓷原料 | 行业报告 | 价格行情 | 国际市场 | 陶瓷常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经销商访谈 > 巫汉生:色釉料行业不创新肯定要灭亡
P.biz | 商业搜索

巫汉生:色釉料行业不创新肯定要灭亡

信息来源:taoci163.com   时间: 2014-05-19  浏览次数:780

    作为色釉料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头人,巫汉生清楚地看到整个色釉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及短板,因此他早就做好了准备,比如远泰在解决陶瓷墨水国产化与溶剂国产化的同时,已经在着手研究激光打印的色釉料了。未雨绸缪的他,面对色釉料行业回款难的问题,还想出了跨界整合用色釉料换砖然后自己卖瓷砖的想法。对于这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客家人来说,没什么是不敢想的,也没什么是不敢干的。

 

    卖微晶石的要接受利润转薄的现实

  记者:现在的微晶石,我了解到的市场是价格下滑。一些新的创业者,专做微晶石,让价格下行。我曾去过珠海、东莞的嘉俊经销商处,他们说压力很大。微晶石价格下滑与上游色釉料的竞争是否有关?与你们的抛晶玉的价格走势是否有关?

  巫:关系不太大。我们当时的定位价格并没有超高,但过去微晶石的终端售价过高。微晶石在生产管理、包装、宣传上投入太大,所以价格虚高。他们前期投入很大,后期的回报——应该也赚回来了,只是大家接受不了。现在微晶石推出四周年了,价格下行是必然的,一定要接受。价格走低的时间点到了,只是销售商没有接受——你看他展厅搞得那么豪华,产品那么好,以前大吃大喝高利润,今年走向微利,利润转薄的时候,心态上要调整,这并不是说市场有多么的差。技术的成熟,优等率的提升,导致价格必然下行。四年多了,做的人越来越多了,工艺越成熟,产品优等率也越来越高了,从做精品走向做量的路线,把量做大,消费者也期待由高价走向合理的价格,这是销售商要面对的问题。

  记者你刚讲到微晶石的价格与你们的抛晶玉等原料的价格没太大关系,那么你们的产品价格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没有?

  巫:我们的价格没什么变化,只是降了百分之几。我们的利润在合理范围,没有虚高。

  记者做原料的都比较朴实,不像卖砖的。

  巫:我们的利润就在10-20%的水平,微晶石的利润在1000%,它是10倍的利润。

  记者他们的价值更多是在终端体现。按道理,早期你们的抛晶玉作为原料也应该暴利一下呀。

  巫:我们当时没有狠狠地捞一把这个心理。我们比较实在。

 

  一次快烧是拉大产量的技术进步

  记者微晶石市场和产品的成熟,跟上游的成熟有关,因为技术都是上游发动的。一次快烧技术在行业中推行的状况——是否全面推开?一次快烧对微晶石的品质提升是否最主要的技术支撑?

  巫:从微晶石来说,当时的焦点是现有的技术能否做出这种砖。当这个产品能做出来了,市场上也包装成一种高端产品的时候,一定会转向技术的进步——我在同样保证品质的时候,能否把产量拉大?一次快烧就是拉大产量的技术进步,这个进步也促进了成本往低里降,销售的渠道——面会扩大,受惠的消费者也会扩大,这是必然的结果。一次快烧的工艺,适应了市场的变化。

  记者这是必然的结果,符合了商业逻辑。最终必然要越来越快。

  巫:对,当时我们是二次烧,三个小时,后来变两个半小时,现在一次烧只要六十至七十分钟。从两次烧到一次烧,再到一次快烧,微晶石的生产工艺导致价格往下降,但我们的釉料价格并没变。

  记者技术是推动成本下降的因素。

  巫:微晶石的成本构成有三大块,原料、烧成(技术)、坯体(优等率)的成本。微晶石基本上是卖优等率,不是优等品就不要或是没人要。当你的优等率上升的时候,当你的烧成成本降低的时候,价格就降下去了。今天,微晶石出现四年多,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微晶石已经完全成熟了。

  记者现在优等率达到了多少?

  巫:基本是90%以上。我们的两次烧能达到95%。当年75-80%就能过了。

  记者2010年过80%就很厉害了。

  巫:现在是95%、93%。

  记者你所说的这个95%、93%,是否跟其他产品的优等率相当?

  巫:高端产品做到90%就不错了。

  记者抛光砖呢?

  巫:抛光砖的优等率也是百分之九十几,它还有崩边、崩角,都会影响优等率。

  记者你的意思,微晶石的优等率已经很高了?

  巫:已经很高了。从高端走向平民化消费,时间点也到了,技术进步,到了降价的时候。

  记者一次烧技术普及了?

  巫:普及了。

 

  两次烧比一次烧更高端

  记者去年、前年你还在谈一次烧,没想到今年行业就普及了。

  巫:行业是普及了,但两次烧更高端一些。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一次烧、二次烧,与薄微晶、厚微晶是对应的吗?或者说,与低端或者高端是同时相对应的吧?

  巫:不能绝对说对应,但相对对应。因为两次烧大部分做得厚,它就是高端,是品牌厂家在推。从包装上、管理上、产品的要求上看,两次烧的优等率要更高,要求更严格,品质更高。两次烧基本上都是走高端的。一次烧基本是二、三线厂做,对品质的要求——企业的要求就降低了。当然也有人要沾一线品牌的光,沾两次烧的光,有意把一次烧做厚,但跟两次烧还是有距离的。工艺上一次烧、两次烧都可以做薄,两次烧也可以做薄,问题是两次烧他不愿做薄,他一直做厚。

  记者现在市场上的薄微晶有没有问题,技术上有没有问题?

  巫:薄微晶没问题,技术上没问题,技术上是可行的。就是看企业的标准和要求。

  记者我要做品牌,卖的产品就要支撑我的价格,是不是标准就要做高?

  巫:包括它的吸水率、通透度、平整度、花色,各方面要求都不一样。

  记者实际上这是企业的市场选择问题、策略问题,跟生产工艺没关系?

  巫:对。

  记者薄微晶、厚微晶厚薄是怎么定义的?

  巫:一般1.3至2.0毫米是厚微晶,耐酸碱;一次烧不耐酸,0.78毫米至0.6毫米,这是薄微晶。

  记者一次烧和二次烧的市场份额呢?

  巫:现在平分秋色,未来的发展一定是薄微晶的天下。金字塔,高端始终是少的,诺贝尔、唯美、顺成、新明珠,是二次烧。欧神诺也是二次烧,博德,嘉俊也都是两次烧,但都会慢慢走向一次烧。新中源的微晶石是有厚有薄。一线品牌坚持做二次烧,它的价位与网络决定了它要做两次烧。后面的品牌网络没你好,就做一次烧,在价格上进行竞争。一次烧成本确实会降低。

  记者一次烧、二次烧成本相差多少?

  巫:一次烧、二次烧,成本差10元左右(一平方),市场上一次烧是60-80元/片,二次烧,如欧神诺卖到200元/片,新明珠是100多元/片。这就是差距,差10元的成本,他就把价格空间降下来了。

  记者听你这么说,最终还是商业逻辑在推动。做一次快烧,是把市场做大?

  巫:所有技术都是这样,新产品出来,把价格拉得很高,消费群体不大。变成常规产品后,成熟之后,一定会走低价,扩大消费群体,这是必然方向。我觉得销售商要接受这个现实。

 

  微晶石未来还有生存空间

  记者关于微晶石,在产品本身的技术上,未来是否还有新的工艺、技术、原料引发市场变局、技术创新的空间?

  巫:产品技术跟市场需求是相连的,抛光砖出来十多年,从颗粒到渗花,再到微粉,抛光砖的技术走了十多年。

  记者那差不多是从九十年代到2000年左右。

  巫:我们是差不多2010年才推出微晶,微晶才开启了一个大理石时代。微晶和全抛釉开启了仿石时代,才四年,比如做大理石,原来是滚筒,现在是喷墨,虽然寿命缩短了,但还没成熟、饱和到要用另外一个产品来取代的时候。当然也会被取代,但还有空间给陶瓷厂、原料公司,它的创新还没到生死危机的时候。

  记者我不是说颠覆性取代,而是指代际技术进化?

  巫:市场在分化,市场需求也是多样性,微晶石有它的生存空间,会在市场上生存下去。至于说到它有没有技术上的进步——我看你提到的超平釉,它介乎全抛釉、微晶石之间,产品的丰富性出来了,成本比微晶石低,但效果比全抛釉好。

 

  超平釉是为了解决全抛釉的缺陷而生

  记者刘:借着你这个话题往下谈,微晶石与全抛釉现在是两大类,超平釉介于两者之间,它的技术创新源头是从全抛釉过来的吧,而不是从微晶石过来的吧?

  巫:从全抛釉过来的。

  记者我看了盛百年的产品,波浪纹没有了。也有亚光面的,不是那么晃,不是那么土豪,显得相对安静、内敛。它是基于什么技术来解决水波纹的?

  巫:大家原以为全抛釉是很难做出来的,因为釉面很薄,薄到只有零点几毫米的釉面。最早大家都持怀疑的态度,但经过与陶瓷厂的合作,终于做成功了。做出来之后还是有它的缺陷,因为薄,不平,波浪纹多了。客户在使用几年后,会有要求的。

  记者你是说因为薄,砖坯不平,波浪纹就出来了?

  巫:波浪纹就是这样出来的。在消费过程当中,在人追求美的过程当中,会逼着企业往更好的方向走。

  记者那就把釉层弄厚一点。

  巫:对。超平釉应运而生,是为解决全抛釉的缺陷。这是一个新产品。

  记者它接近微晶石的效果。通过釉实现釉下彩的效果,只是面料不一样。

  巫:面料不一样,生产工艺更简单。后面的超平釉品质更接近微晶石,成本更低,没那么复杂,今年市场会更大,我们在推这个。我认为这个市场很大。

  我们推的产品名称叫淋抛超晶釉。最早的釉是用网印上去,印两层三层,全抛釉是淋,淋得更平更多,但还是有波纹。现在加厚超平,一烧就平,然后再抛。

  记者亚光面的不抛吧?不抛按道理是不平的吧?

  巫:不抛也平。亚光面本身看起来也是平的,它不像有光面的那么容易看得出来,亚光面本身就是粗糙的,视觉上没有感觉它不平,但抛光的一点点不平就能看出来。

  记者你们的淋抛超晶釉实际上是一种釉料?

  巫:釉料。

  记者原来的抛晶玉呢?

  巫:熔块。

  记者超平釉与微晶石相比,与薄微晶的成本相差多少?

  巫:差了一半。市场格局多元化,不会是某一类产品通吃,而且很多厂家是多品种、多价位操作。

 

  全抛釉只有简一有较劲的精神

  记者全抛釉大理石这两年很火,比如简一,以及跟进的企业。简一现在也受到了压力,通利等几个小牌子现在也做得可以,并且完全是照着简一的模式来。但毕竟简一抢了先嘛,高举高打,所以它也应该承受领导者的压力。我认为大理石瓷砖不过是厂家的玩法而已,他选择了石材的一个面,跟你们这些上游企业没什么大的关系,你卖的还是釉料,而不是石材对吧?

  巫:首先从它的实质上来说,简一大理石是注册名注册得好,并没什么新意。

  记者很多人只是没叫大理石瓷砖,做的也是全抛釉,卖的时候是卖全抛釉,没有说去与石材比。很多人是有实无名,而简一是抢了这个名字,最后在简一与这个名字之间划了个等号。

  巫:实际操作,简一第一是在抢注品牌名字上占了先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在品牌定位上,在标准上也下了功夫,设计、仿真度做到极致,其他人的大理石做得不如他精细。从运营到生产工艺管理,再到标准,整个操作他下了狠功夫的,做到了极致,其他人最多仿到九成。

  记者别人没跟真的大理石较劲,他在较劲,他有较劲的精神。

  巫:他是跟大理石较劲。

  记者他就让人感觉自己的产品是大理石,别人的只能让人觉得是全抛釉。

  巫:这就是差距。一线品牌,有十几家在做高端的微晶石,博德卖天价,欧神诺也卖到两千多一平方,嘉俊也是一千多两千,诺贝尔也是两千。但全抛釉,只有简一卖到一千多。那就说到品牌定位,全抛釉那些所有的跟随者,不像微晶石的跟随者都定位高端,别人都是驱动者,他们都是拖后腿的。

  记者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全抛釉没有出现一个第一集团?可能是这个全抛釉份额不是很大,所以大企业没有跟随?

  巫:简一的成功是必然的,他们操作的认真态度,包括选择的机会也是在最佳的时间点。

 

  国产陶瓷墨水8万元是底线

  记者喷墨印花设备普及了,陶瓷墨水国产化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现在国产陶瓷墨水的份额应该还没到一半吧?

  巫:没有,今年可能会突破一半。

  记者现在墨水厂家也有十来家,去年不断增加新的墨水企业,山东也新增了几家。远牧墨水去年出来了,市场怎么推,容易推吗?

  巫:经过一年多的认识,国产墨水被接受了,陶瓷厂的老板和经理人的心理障碍突破了。

  记者远牧墨水在市场上将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巫:从喷墨机市场来说,中国有2000台喷墨机。我从美嘉了解到,他们称中国陶瓷市场最终会有4000台喷墨机。现在2000台就需要2000吨墨水每月,一年就是2万吨。国产的每月几百吨,我们每月100多吨,不过占了二十分之一,没什么压力。市场还没饱和,没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记者但价格是下降了?

  巫:对,价格下降了,低至10至8万元。8万元的墨水是山东或者温州人的,广东的坚持在10万元以上。

  记者去年缪斌他们来伯陶,王总说墨水底线是15万元。言犹在耳……

  巫:我觉得今年8万元是底线,掉到8万元以下肯定是拉线啦一大堆问题,因为没品质可言。你的品质要用好品质的原料来保证,我认为10万到8万是底线。

  记者中国人太厉害,就因为所有人都太厉害,才太辛苦。原来是20至25万元每吨,老外刚进来时是45万元。

  巫:我们刚做的时候是20至25万元,现在到我们推出来时是10万元。广东人不会用7至8万元的墨水,因为没品质可言了。我认为10万元是底线,往下走的空间很小,因为工人需要发工资,要交税……

  记者据说国产的生意都还不错?

  巫:国产的几家生意还可以,因为价格降下来后,挤占了进口商的空间。

 

  物理法做墨水工艺更成熟

  记者吴桂周讲过做墨水的两种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你们是用化学方法还是物理方法?

  巫:物理的。要磨得够细,因为枪很小,颗粒堵住枪就麻烦了。

  记者物理的,有个标准吧?

  巫:有粗细的标准。

  记者化学法比较难控制剂量吧?

  巫:化学法容易产生腐蚀性的东西,腐蚀枪口。花色也浅。化学法要加入的东西,或者酸性,或者碱性,物理本身是中性,带电就可以了。现在大部分都是按物理法在做,化学的还在探讨,有一点难度。物理法的工艺比较成熟。

 

  选择做墨水是因为色料到了重要关口

  记者你们去年买的德国设备,有独特的东西吗?你们有什么心得?

  巫:洋枪品质有保障,效率高,过筛更均匀——均匀度好过国产,花色更好。不是我们崇洋媚外,国产的现在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记者前期投入大吧?

  巫:前期投入是为了保证品质。学费得交。

  记者伯陶,山东有企业买了它的股份(墨水那边的股份),好像是国瓷?

  巫:是。墨水投入比较大,它把股份转出去,利用资本市场;本身做釉料,墨水让更专业的人做。墨水也要用色料,他可以把自己的量做大。

  记者刚刚谈到墨水,技术对传统色釉料行业的影响,你怎么看待?

  巫:从经营的角度说,一项新技术会对老产业、产品、企业造成冲击是正常的,抱着死守固守的姿态濒临灭亡是必然的。智者会尽快适应市场,转型升级。从技术上来说,色料到了重要关口,所以我们选择做墨水。固守会走进困难走向倒闭。创新、进步是企业往前走唯一可选的路。

 

  色釉料行业的创新之路——激光打印、喷釉、喷粉

  记者色釉料行业里有哪些可走的创新之路?

  巫:激光打印。这也是一种新的技术。激光打印花色比喷墨打印更深更清晰。激光打印也还是装饰作用,跟色釉料是在同一个平台竞争。就像喷墨打印跟丝网印刷一样,喷墨最终取代了丝网。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激光打印会出现?

  巫:国外已出现,中国没破解。

  记者美嘉老陆不是在研究激光打印吗?

  巫:老陆研究的是设备,它的装饰材料还是要色釉料行业去研究。

  记者你的意思是你们要去跟踪这个东西?

  巫:对,色釉料还没人研究,研究出来可以引导市场。不管是激光打印,还是喷釉打印,研究出来可以引导市场。

  记者诺贝尔用了喷釉?

  巫:用在抛光砖上。色釉料行业,不创新肯定要灭亡。

  记者激光打印是什么原理,是用激光去打印吗?

  巫:带电。就像现在,色料带电,通电后,打印的量、准度、花色都很好。墨水是水,花色没那么准,我用色料直接打,花色就会深,有很多种花色。

  记者用激光来打吗?

  巫:可能是一个称呼的问题,实际上是带电工艺,工作原理类似激光。

  记者不是用激光来作载体?我之前就弄不明白这一点。

  巫:通过一个喷口把粒喷出来。从喷水到喷釉,再到喷料,工艺上进步了。

  记者喷釉的话就不需要喷水了?

  巫:不需要了,就淘汰了墨水,打进了墨水的市场。

  记者喷粉的话,连喷釉都不要了。粉里面把釉都包含了。

  巫:下一步一定是激光打印、喷粉打印,墨水现在真正的问题就是溶剂的国产化问题。设备有了,色料有了,现在溶剂大部分是进口的,你怎么把溶剂变成国产化就完了。这是最后一个关口了。中国人太厉害了,外国人走了几十年,中国人两三年就搞出来了。为什么人家排斥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人太厉害了。

  记者关键是中国人把这当成一生的追求,当成一种享受。人家可能喜欢在沙滩上晒太阳,中国人则喜欢干这个。中国人发了财赚了钱,他也不会停下脚步来,还是一如既往。这跟中国人的文化有关吗?好像三十年前还没发现中国人在商业上有这么强的追求,中国的商业文化原来是被压抑的。

  巫:这是一种文化。抗日战争,中国人用土枪土炮打败了日本人;朝鲜战争,中国人照样用土枪土炮把美国人打得坐下来谈判。中国人要强,这种要强逼着你进步。

  记者喷釉何时会变成现实?

  巫:真正推广的话,两三年内吧。从微晶到抛釉,要七八年,现在已经过去四年多了,还有两三年。七八年,产品到了要更新换代的时候,这是个节点。刚才说过,现在是大市场,还有利润,到了没有利润的时候怎么办?

  记者你觉得喷釉的东西,在产品外观上更好?

  巫:精细度更好,肉眼看就知道是精品,丰富多彩。喷墨现在还是模糊打印,点对点的。用放大镜都看得很清楚的,这就是激光打印。两三年内会实现。激光打印,喷釉,其实是同一大类,会在两三年内有大的市场。现在大家还有空间,走到没空间的时候,他就必须要更新换代了。

 

  开发新产品要有足够的利润

  记者远泰新产品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巫:国产化溶剂与墨水国产化。我们有一部分墨水还是进口的,因为花色国产的还达不到。釉料,我们是多体系在推。微晶,从两次烧到一次烧、一次快烧,我们都在做。釉料,硬抛还有一点点,淋抛到超平抛,我们都在做,统一在推。我们公司的战略是多产品、系统性、系统服务,做好这一块跟厂家对接。

  记者刚提到的产品都有,现在是主攻墨水溶剂?

  巫:还有花色好的色料。

  记者围绕喷墨开发色料、釉料,色料更重要吧?

  巫:都有。釉料是花色不好的用来调花色,墨水也是要优选色料的。这就是我们这两年主攻的方向。

  记者企业开发产品,大家都在谈刚刚提到的那几大类。也有企业在做功能砖,比如防滑砖。东鹏好像推了一个健康砖,大鸿制釉也在做,我觉得防滑砖市场需求更迫切,但这个行业现在只是有这个概念,真正推的不多。是不是市场上没这个需求,因为量小大家不愿意推?或者说是上游(色釉料公司、模具公司)技术准备没往这块想?现在老人这么多,公共场所怎么用砖?刚刚我们谈到的,都是砖多像多好,但在产品的安全性、环保上考虑很少。上游的色釉料企业,排在前面几位的,除了大鸿,都谈得比较少,谈的就是怎么做得更漂亮,更像,更美,人文关怀有缺失。

  巫:这是发展的另外一个空间。

  记者发展的另外一个方向,从满足审美的角度到满足安全的角度,你怎么看?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是不是不合算?或者说还不到推出的时候?

  巫:也不是,中国需求市场很大,它要是操作好了,对接下游(陶瓷厂),包装好后一样有空间的。中国人是喜欢群居的人群,比如买别墅的很多,真正住别墅的很少,因为大家都喜欢热闹。很少人独特思维,做独特产品,这是中国人的特性。当一个东西慢慢宣传开了,跟风的就来了,现在还没打开这个局面,空间还没形成。

  记者你们还没纳入议事日程?

  巫:我们这几年刚起来,要做的事很多,还没到那个层面。既然市场上有这个东西,以后会考虑。有色微晶,现在市场上在推,我们在关注。

  记者你是说博德的那个爆花工艺?很难用吧?

  巫:它有很多生产工艺不是很好搞。

  记者我是说用起来不太好用吧?

  巫:它也不会大批量使用,是在背景墙、卫生间部分装饰,不会大批量使用,因为大批量使用不好看,只是一种点缀的东西。我认为不会大批量使用,不过市场价位还不错。企业是逐利的,没有太高利润企业是没多大动力的。功能性的产品,第一要看它的宣传、它的下游使用、跟客户对接,有没有动力去做?除非空间大,如果不是空间大的话,那它就要思考了。总地来说,企业是逐利的,市场是主导。

  记者你觉得防滑砖不被重视,跟目前中国的老人意见不能主导市场有关系?

  巫:对。

  记者老人的话语权还不够。当中国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如我们这些人退休了,会为我们自己考虑,我们退休的时候才真正是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我们是中国的“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多。我们现在没过多考虑我们的父母,最多是关心他们的身体,而不会想到怕他们摔倒帮他们把地砖换一换。曾有人找我帮他推广在广东做地暖。广东每年只有十来天冷,过去忍一忍也就过去了,现在大家有钱了,不愿意捱冷了,所以有市场。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色釉料行业的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

  记者色釉料企业营运的模式,我总结出来有创新驱动、营销拉动、设计带动。比如西班牙卡洛比亚是先把设计做好,把产品设计出来,然后你来用我的色釉料——我认为这个是设计带动。还有一种,用营销拉动,不一定做很多创新产品,但他营销能力很强,就像荣继华这样的。还有一种,像你一样,做创新,我不跟你天天喝酒、打高尔夫,我把你要的东西做出来给你,做得又便宜又好,你可能也要买。上游的色釉料企业有这么几个模式。这几年你创新比较好,所以发展比较快,这几个模式你怎么看?或者说将来要走得好、做得稳,可持续性强,应该采取怎么样一种模式?

  巫:你总结得很好,不过近几年增加了新模式,或者说新环节,即服务促进了合作。直接帮厂家做好砖,你厂家就去卖好了。

  记者就像做设备的一样,把线都包了?是不是这个概念?

  巫:差不多。我们的服务队伍就有100多人,占了五分之一还多。这是模式的新环节。这个砖你不会做,只要你想做,叫我过来做中试,做实验。我就帮你做出来。

  记者你这服务队伍直接下到产品线上去?

  巫:下到产品线,帮他上班。

  记者那你收钱,不是收色釉料的钱,而是收……

  巫:就收色釉料的钱,服务是送的。

  记者做设备的是把整条线都包了。他是包平方。

  巫:我们现在是包优等率,差不多。他包平方是看产量,我包优等率是看质量,所以我要配人去把你的质量搞好,这就要服务。竞争到了白热化。

  记者卖设备,可以收设备钱,可以收产量的钱。你这是厂家变成了服务商。

  巫:服务促进合作。

  记者你刚刚讲的那几块,加上这一块都要做了,要做好设计就要动脑筋创新,还要营销,要找客户,营销完成了还要服务,大包大揽。原来只做好一块就行了,一招鲜吃遍天。

  巫:现在不行了,要不断延伸。

 

  色釉业行业现在上市很困难

  记者现在生产企业整合得厉害,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喷墨技术之后色釉料行业是继续混战下去,还是集中度变高?是好企业整合市场,或者是更分散?

  巫:我坚信会这样,有迹象表明正在这样走。色釉料也就那么几家,都是往品牌、服务系统性走。

  记者竞争门槛在提高?

  巫:竞争门槛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难了,利润也越来越薄了。

  记者原来是三个模式,有一个做得好就行。

  巫:现在是四个模式的整体竞争,不是单一模式的竞争,是体系的竞争,小规模作坊做不了了。

  记者色釉料越来越集中了,媒体生存越来越难了,现在媒体只能为少数企业服务了,因为接触是有限的,行业集中度高了,传播就变成有选择性的少数企业的传播。

  巫:资源集中了,费用支付也是按比例增加的,比如广告费用我们也更多了。

  记者模式不一样,要求也高了。你刚刚谈到合作,色釉料要做大,可持续,从更宏观的面上来看,比如资本的角度、上市的角度,怎么整合,你是怎么考虑的?你现在是按常规的模式在做,怎么整合资金,利用不同的力量?现在是拼综合实力的时候,怎么去建一个更大的平台?

  巫: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创新是主导,融资、整合可以考虑。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市场来说,上市比较困难:回笼资金慢(瓶颈是要压很多款),上市公司要对股民负责,老是借钱给你,亏钱,股民他是不干的;风险大,有些企业经营不善,应收款会呆死,一般的上市公司银行会担保,我们色釉料公司它会担保吗?不会的。设备企业是卖了东西先给多少钱,我们是先给生产企业用多少个月再给钱,差别太大。

  记者当市场上只有十几家色釉料企业时,付款方式可以重新制订规则。

  巫:暂时还做不到。

  记者整个来讲,色釉料行业比设备行业弱势。

  巫:弱势多了。设备公司是你打钱给我才给你机器,我们色釉料企业是你用了三个月我再来收钱,你批,批一年我也要等。这个对上市很不利。上市特别困难特别纠结的就是一个回款问题。回款一定会延伸到呆死的风险。

  记者那如何把地基扎得更深?有更雄厚的资本,不一定要上市。

  巫:只能整合,上市必须要把你的报表与风险评估得很清楚的,色釉料行业怎么可能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很难。

  记者这个行业怎么不会出现生产企业与色釉料企业的整合?

  巫:色釉料企业是上游企业,主导权不太大。

  记者这个可能跟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的价值观有关。

  巫:可能色釉料行业还没进步到那个程度,但这是未来的路,不过还有点漫长。不是说不能上市,而是现在上市困难重重,问题比较多,但是可以探讨的。

 

  色釉料利润太薄打算卖砖

  记者都是别人欠你的钱。

  巫:我们的钱多了,不过都不在自己口袋里。

  记者不如自己去做砖,这一行不干了。

  巫:我们也在考虑做砖,OEM,自己不生产,给你生产,我来卖,销售型。

  记者你不建生产基地,用色釉料打进去?

  巫:拿你的砖我自己卖。

  记者我举个例子,有个朋友,在高安,做色釉料的,去包厂,包销,把厂救活了。现在很多人找他,很多厂是半送给他,因为很多人搞不掂嘛。他们只做一种产品,小地砖,价格下来了,只要比别人便宜几毛钱,很多经销商就围过来了。都不需要营销。

  巫:中国现在还是以价格引导。

  记者从零开始,他们两三年内做到四五个亿,四五个人投资一两百万。所以你刚才的想法是可行的。

  巫:色釉料利润太薄,所以在考虑重新走另外一条路。

  记者我建议不要走传统的营销路线,就做价格,把某一类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最便宜,人家就会来找你。因为营销本身是我们的短板,建个展厅,找个职业经理人,还不知道他用心不用心做。不用投生产线,不做品牌,做到最便宜,稳定生产、长期生产。这个你们是有优势的。

  巫:这个我们是有优势的。

 

  企业要有互联网思维

  记者远泰有没有建微信平台?

  巫:没有。

  记者微信平台要建,这是新媒体的传播。色釉料企业比生产企业要慢一点,因为他们的老板不是搞营销的,是踏踏实实做产品的。有这个平台,你可以发自己的新闻、产品的知识、行业的知识,对业务员出去还是很有用的。互联网是开放型平台,现在所有人都是记者。我们是专注做内容、做活动,其实这里面很多东西可以做的。比如你们的内刊,有些文章可以公开的,就放在微信平台上,人家只要关注你,一发就能看到。

  巫:这个很重要。

  记者企业要有互联网思维。不仅是生产企业,只要是一个企业,就应该通过互联网去跟你的相关人群(包括客户)发生联系、传播信息。

  巫:科技的进步没利用很可惜。可以找人来做。

 

  远泰的陶瓷墨水不需要认证

  记者2014年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巫:产品多元化,服务系统性,把市场做大,把客户做好。这是我们的战略。产品都是在往前进一点,没有太大的动作。淋抛超晶玉是新的,墨水也是新的,需要大力推广,抢占市场。微晶要巩固。

  记者墨水是远牧那边在推吗?

  巫:墨水两边都在推。价格空间比较小,困难一点。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市场。

  记者要不要搞认证?

  巫:不需要认证,我用美嘉的喷墨机,用了三个月没塞过。希望的喷墨机也一样可以用。我们跟美嘉、希望都在合作,现在国产的喷墨机就这两家做得好,他们两家在市场上的占有量是百分之七八十。

  记者要不要他们认证?

  巫:不用认证。

  记者要他们点头?

  巫:点头就是大家合作吧。这也是一种合作模式吧。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陶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