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构成这种结合的“神手”是窑工师傅的技艺。这种技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已经成为整个人类非常宝贵的财富。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手工技艺,景德镇选择了全面系统地认识,选择了生产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过,也有学者对景德镇都市与工业化进程中陶瓷文明的丢失感到担忧。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看到,很多老手艺人在延续手工制瓷的技艺,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画坯……每一道成型技艺的工序,都有一个老手艺人在传承,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原来游客来到古窑参观,看到的是一座静止的窑和几个作坊,也不理解里面的内容,现在有手艺人在里面操作,让古窑活起来了,既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实现了经济的发展,” 国家文博专家、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说道。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在宋代,景德镇的瓷窑创烧了青白瓷这一新的瓷器品种,这种青白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由于青白瓷得到宋真宗的赏识,宋真宗便将当时的年号景德作为镇的名字(当时名为昌南镇)。到了明清500多年,27个皇帝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御器厂,生产皇宫用瓷。对于景德镇的瓷器,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惊叹:“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之产也。”瓷业为景德镇带来了一千多年的繁荣。
面对这么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周荣林表示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否则保护、传承的措施会出现偏差。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那些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由博物馆或社会人士珍藏的陶瓷器物,“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中,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清代的镇窑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