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促销人艰不拆,谈数据不明觉厉。其实如果你觉得“大数据”太过玄乎,叫它“小数据”也无妨。数据分析及应用从来就是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你在登陆淘宝网的时候,要想知道一家店铺的销售业绩,是不是选择看它的销量;要想知道一家店铺的服务质量如何,是不是可以看它的评价和店铺动态评分?你在玩微信公众号当自媒体人,是不是会经常关注用户分析,关注点击率和转发率?通过大数据,可以预测机票价格走势,为自费旅游者省钱;预测交通拥堵情况,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时段和路线节省出行时间。真实的数字会告诉你许多秘密。
电影《小时代》在预告片投放后,即从微博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其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为90后女性,因此后续的营销活动则主要针对这些人群展开。人家的成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谈论大数据的人很多,而且说得云里雾里,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才能真正找到大数据营销的切入点?
我们知道,价格对于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性已经在逐步下降,核心在于用户需求的满足。每次网络促销活动之后,各大购物网站的后台便可以按家具、沙发、床垫、纺织用品、卫浴等家居建材品类统计出每个品牌的销量、产品流向、顾客评价、退单量等,并排出精准的名次。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大数据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根据这些有效信息为消费者精准需求定制产品。
这几年家居建材行业兴起“品牌联盟”,这是企业根据关系网络自发组织的,与实际消费状况恐怕有不小的出入,事实上,在运作过程中就经常出现不匹配的现象。但是大数据会呈现出消费者对品牌选择的关联性,类似京东商城的“优惠套装”、“人气组合”、“推荐搭配”,如果把关联性比较强的企业或产品组成套餐,大约是可以纠正不少目前“联盟”所产生的问题吧。
之前,中国室内设计大师赵学强先生在某活动演讲时,讲了一个故事:他为一个代理国际知名品牌的经销商设计专卖店,他不知道这瓷砖卖给谁,向经销商要三年的销售数据,经销商愣了,说从来没有收集整理过客户信息,最后好歹找到一些记录。
赵学强要到客户的生日、年龄、性别、职业,花了三个月分析消费人群的星座、血型、情趣爱好,再进行另外的调查,调查企业文化、产品的特点、核心述求、销售卖点,调查哪一类品类卖得最好,哪一个品类卖得最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等等。然后他做出了大量的表格和方案,重点解决“我的竞争对手做了什么,我要做什么,他给我留下了什么空档,我可以去钻,可以留下什么不同点的地方,我可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然后才是进行专卖店设计。后来这个店,成为全国单店销售的冠军。或许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设计师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成功。
在数据面前,市场成了透明的市场。如果陶瓷企业促销能够做到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找到有效、而非最多的消费者,那么就能最快速地取得实质性突破。大数据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