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沙迦建材一条街的时候,已是午后。街边喇叭传来一阵抑扬棉缓的唱经声,礼拜的时间到了,那是在播放古兰经,几个虔诚的白袍阿拉伯人跪在大卡车旁边,面向西方,朝觐圣地麦加。我打开车窗,阳光白花花倾泻一地,明亮但不刺目。近千米的街道两旁,汇集上百家经营卫浴设备、陶瓷石材、门窗五金等各类建材的店铺。整个一条街,充斥着大量中国瓷砖、卫浴品牌,和置身其间的中国商人、店员,场景似曾相识,犹如时光倒错,来到了佛山河宕。这条享誉中东的建材一条街,完全是自发形成,大小不一的商铺,以露天或门店的经营方式零散分布。由于生意不错,附近又开了一条建材新街。一个不容置喙的事实:中国产品正在大量进入当地市场。“Made in China”在阿联酋各地,乃至其他国家大行其道,飞入寻常百姓家,并逐渐牢牢占据各个生活场景,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无所不至,无远弗届。
沙迦是中东地区的文化名城,已经和中国产品水乳交融混为一体了。而在迪拜,类似建材一条街的地方就更多了,像鞋城、贸易城、轻工城、Bani Yas广场、木须巴扎市场、龙城等等,都是因华人麇集而兴起的商贸集市。木须巴扎是迪拜最著名的批发市场,也是迪拜最早的贸易中心,这里几乎90%的货都是中国制造,是个超大的中国市场。龙城是一个类似义务小商品市场的大型贸易集散中心,里面几乎都是中国人卖中国产品。紧挨龙城的国际城中国公寓区内,街道两旁的中国餐厅与娱乐场所的华文店招迎风起舞。盘踞既久,当地华人对一些有特点的地方会重新命名,并形成只有华人圈子才能知晓的称呼。比如木须巴扎市场宛如迷宫,华人以“三棵树”和“四条凳”来命名地标,“三棵树”就是有种着三棵树的地方,因其迪拜树少,有三棵树紧挨着已经比较特殊了,而“四条凳”就是有紧挨着的四条石凳的地方,这也是唯一的。沙迦的“火车头黄金市场”,也是由于外观像似两列火车,当地华人以此称呼,若直接翻译成英语问本地居民,多半是不知道的。这批海外创业的华人,将“中国制造”输送到每一个角落。
没有“中国制造”参与的生活,已经不大实际了。几年前,美国一名商业报道记者萨拉·邦乔尼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自己与家人如何艰难地寻找“非中国制造”的商品。她说,“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实际上,印度、越南、巴西等国也瞄准全球市场并虎视眈眈。
这次迪拜之行,让我看到华人融入国际市场的努力,也深切体会到陶城报实施国际化战略之必要。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而非像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面。地球村时代,全面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迫在眉睫了。在中东迪拜BIG5建筑及建材贸易博览会上,我了解到一些中国陶瓷企业始终把坚持走国际化路线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连续多年都组团参加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展览,规模一年胜过一年。通过参展,不仅极大地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拓展海外市场,而且通过与国际高端品牌同台竞技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的确,通过展会,可以看出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中国陶瓷产业的研发、设计还停留在抄袭、模仿阶段。做得较好的企业,也只是刚刚开始有一点自己的风格。缺乏世界一流人才,缺乏世界级设计大师,缺乏能影响国际瓷砖行业话语权的人。
一个产业,如果没有国际营销的话,就不容易发展。尤其是瓷砖和卫浴,不单单是要卖到近的地方,还要卖到远的地方,才表示你的质量稳定,被人认可和接受。就像台湾陶瓷行业人士指出的那样,以前台湾瓷砖产品最多卖到东南亚,但也只能做一个比较低价格的市场,若要销售到美国,就比较有挑战。事实上,台湾陶瓷企业是有机会做国际营销的,因为台湾经济是以外销为起点,然而因为利润的问题,内销比外销的利润大,故而放弃国际营销的机会。目前大陆正面临着类似的情景,现在大陆产品外销比较大,但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例很小,还不算真正的国际营销。
说起来目前只是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比较初期的阶段,大部分中国产品的出口销售主要通过各级中间进出口贸易商来完成。过多的中间环节使得生产厂家在低利润、无品牌、无市场主导权的来样(订单)加工的低层次产业链中求生存。这样,从生产厂家到各级进出口商到零售采购商到消费者,生产厂家处于链条的最初端,所获利润最低。如何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争取更高的位置,也只有借助国际化平台,才能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强大的产业价值链,从而保持核心竞争力。
如今,世界正因“中国制造”而变得美好。借鉴与超越,模仿与创新,竞争与合作,中国企业沐浴国际化的浩荡春风,在全球市场中要想扬名立万,谋求产业价值链上更高的位置,尚有一段艰辛而曲折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