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发生了一件人们想破脑袋都想不到的咄咄怪事。
这天早晨的九点零九分,极客王峰打开微信,开始吐槽三星刚刚发布的智能手表alaxy Gear。随后,王峰在微信圈中发布了自己投资的智能手表土曼T-Watch设计图。没有软文,没有规格参数,没有功能介绍,只有三张设计图。引发的效果,却是10条微信撬动100个微信群的讨论,三千多人的转发量。
这款智能表以499元的超低价预售,在随后的11个小时内预售出手表18698只,订单金额达九百多万美元。
似乎第一次,极客文化在本土市场找到了发展壮大的土壤。似乎也是第一次,让人们真正见识了微信的力量。低廉的策划成本,妙手天成的发布时机,以及朋友圈所带来的优质人脉资源,使得土曼T-Watch的产品发布完全超出预料之外。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因素尤其值得注意。首先是微信平台自身的特性。微信朋友圈,常常是基于人们真实生活中的社交圈,是个人人脉资源某种程度上的延伸,完全迥异于诸如微博粉丝群之类的其它自媒体平台。这种区别既体现朋友圈在获知信息方面的狭隘性,同时也铸成其在社交层面上的高针对性。于是,当人们侈谈“微信营销”时,应首先明白微信自身的狭隘及优势。王峰正是利用了微信在社交层面的高针对性,把信息发布给真正对之有兴趣的人,由此掀起讨论、预购的热潮。
土曼T-Watch的成功,是极客文化借由微信平台,将时下热点——智能手表,推送给消费者,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极客文化)在微信平台上的嫁接,而非单纯的一种产品借由微信的造势来提高自身的销售额。在这个过程中,微信只是客串了一把营销工具,却很难说是有心人刻意为之。
如果把微信泛而化之,讨论其作为营销的手段。那么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未在行业里看到显著的成功案例。
那么,基于对微信平台应用的理解,我们能够实现微信营销吗?我们的短板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是否跟行业特征、产品属性有关系?我们的行业特征,究竟在怎样的程度上决定了 微信朋友圈的构成。当我们谈论产品设计的创新、行业标准以及未来家居图景时,怎样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使得微信成为人们乐于了解我们的一种手段?我们的产品,究竟在做怎样的突出处理之后,才能引起人们转发、讨论乃至认同、购买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个问题,我们对微信这一平台本身的了解有多少?其与其它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的区别在哪里?其优势和不足又是什么?想借助微信收获营销的人,本身必须深谙微信的使用体验。王峰的成功固然是无心插柳,说到营销却必须是苦心经营。
第三个问题,当前微信营销之困,主要受制于哪些因素?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做推广吗?微信下单相对于人们的消费习惯过于超前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利用微信我们还可以做到那些工作?无论如何,只有明确了“可以做”与“做不到”的界限,我们才能确定微信营销的可行性,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微信平台的作用力。
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借助微信做营销”,而不是“被微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