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 - 陶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建筑陶瓷 | 卫浴陶瓷 | 陶瓷机械 | 日用陶瓷 | 陶瓷原料 | 行业报告 | 价格行情 | 国际市场 | 陶瓷常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陶瓷文化 > 破解元明瓷器釉下青花中的密码
6.biz | 商业搜索

破解元明瓷器釉下青花中的密码

信息来源:taoci163.com   时间: 2014-07-31  浏览次数:5741

    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李辉炳先生不久前问世的新著(《青花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一书,对陶瓷鉴定方法作了这样的论述:“陶瓷鉴定学的研究是一门艰辛的学问。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引进现代科技,仿制或伪造陶瓷,混淆视线,牟取暴利,这给陶瓷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除了对过去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科学总结外,还要引进新的科学检测手段,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李辉炳老师不仅注重陶瓷鉴定的理论研究,也特别重视陶瓷鉴定的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克服年纪大视力受限等困难,运用新的鉴瓷手段,对元代青花瓷器釉下铁锈斑微观痕迹状态进行细致观察,排比分析,提出自己不同以往的独到见解。这在国内外瓷器鉴定学上见诸著述的尚属首开先河,给人以极大震憾与启迪,其价值不可估量!一直以来,我们对陶瓷(瓷器)的鉴定都靠“眼学”,方便快捷,一目了然,而且较为准确可靠。可当现代高科技技术渗入陶瓷(瓷器)造假以后,情况急转直下,骤然间瓷器收藏和鉴定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很多长期浸染收藏行业的藏家专家学者在经历一次次走眼后,不由自主地患上了赝品恐惧症,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的慧眼,也不敢去认同别人的见解。特别是一些专家在面对平常难以见到、档次较高的藏品时他们已根本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为了掩饰尴尬或出于别的目的,无论真伪,一般都会作出赝品的结论。这样做,专家虽然规避了自己以后可能遇到的风险或纠纷,但却给收藏界、文博界投下了一个巨大阴影。避开这些专家学者专业素养、道德水准等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不能回避:毫无疑义,经过数百上千年岁月沉甸,传统“眼学”鉴定体系本身已经十分成熟稳定,但它并非无懈可击。
    实事上,魅力无限的“眼学”鉴定在实践过程中因个人认知领悟差异性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根本不能一概而论。它既能成为德磬双全真专家鉴真辨伪的利器,也可能变作缺德少才伪专家蒙人诡辩的盾牌。同一器物,不同的鉴定专家出现相异甚至相反的鉴定结论完全不足为奇;同一器物,同一鉴定专家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得出完全不同的鉴定结论更是见惯不惊。在赝品泛滥的今天,藏界这些离奇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成为常态,谁也不用解释,谁也不用受到谴责和承担责任。实际上,那些不良鉴定专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口吐莲花的率性而为,后果远比为蒙人几个银两而制造、贩卖赝品瓷器恶劣得多。制造、贩卖赝品可以得意于一时,不可能得逞永远;假鉴、乱鉴藏品则可能给民族文化的研究继承与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继承、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是收藏家们的终极目标,拨开瓷器鉴定中的重重迷雾,还事物以真实面目应是我们每一个收藏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众所周知,青花瓷器赝品制造者要想蒙人骗钱,必然煞费苦心在瓷器的胎、釉、型、纹饰、老化痕迹、青花色泽方面下功夫,尽可能以假乱真,达到瞒天过海之目的。但是,不管造假者技艺多高,要仿制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这两道坎目前他们无法逾越:第一道坎,进口苏麻离青料在明代成化中期即告用罄(这已成业界公认),时至今日再也无法取得。没了苏青料其青花色泽,特别是苏青料的固有特征铁锈斑自然下凹在青花瓷釉面的表现形态就很难仿到位——这点早已被传统“眼学”鉴定的经验所证明。造假者无论如何用尽心机也难以仿出使用苏麻离青料制造出的真品的神韵。真苏青料灵动、自然、润泽,深入胎骨,有下凹感;赝品苏青料僵硬、呆板、干涩,漂浮于青花面上,给人的感观很不舒服。这方面可能各人的感悟会大不一样,只有真品与赝品反复比较才能体会出来。
    第二道坎,青花瓷器制成后,其内部分子运动仍然一刻也不会停止。在内部分子作用力下,经过长期而漫长的自然衰老变化,釉下青花铁锈斑自然氧化会不断加剧,显现出一种十分特殊的氧化痕迹状态。这种釉下青花内部的自然氧化痕迹状态目前是不可能仿出来的。比较就会知道,高倍放大镜下,新老瓷器釉下青花的氧化痕迹状态泾渭分明,有着非常突出的区别。这两道坎,就形成了现代仿制景德镇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官窑瓷器的死穴!由于这两道死穴的真实存在,客观上成就了识别真品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的“确切标准”。有了这个标准,鉴定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就显得得心应手,简单容易了。
    为探索景德镇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官窑瓷器鉴定的“确切标准”,笔者在依托行之有效的传统“眼学”鉴瓷方法的同时,另辟蹊径,数年如一日痴心苦钻一种全新的鉴瓷方法:“微观观测学”(系笔者命名,不知是否准确,因目前尚未见诸任何教科书),使其与传统“眼学”,现代“科学分析”相互印证,相互充实,确保准确率,减少错判率,以求不断臻于完善。苍天不负有心人,令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付出的辛劳终于得到回报:笔者探索出的元青花鉴瓷标准竟然与李辉炳老师著述的新标准不谋而合!随着探索的深入,笔者对明早期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鉴定的标准,也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更让人兴奋的是,运用“微观观测学”鉴定认可的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完全符合运用传统“眼学”鉴定所有要素后得出的结论,更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鉴定结论一致。那么,使用传统“眼学”、“微观观测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三种不同的鉴定手段分别对景德镇元青花和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进行鉴定,且鉴定结论达到惊人一致、殊途同归的结果,会是偶然?或是巧合?绝不可能!试想,成百上千次偶然、巧合的重叠,结果就只能有一种答案,那就是必然。
    毋庸置疑,它们是冥冥中的默契、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实践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漫长艰辛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微观观测学”新方法鉴别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三朝)青花官窑瓷器标准确切,它不因任何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也不因任何客观环境的干扰而变化。只要人的眼睛、视力没有问题,得出的结论将完全一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存在传统“眼学”鉴瓷因人、因时、因境、因目的不同而常出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样的含混现象。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陶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