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比较所谓“接地气”,诸位看了应该都懂,要谈的是高大上的“精准营销”。
当然,这是一个很陈旧的话题。只是,道理很多人都会说,但在执行的时候,总是欠那么一点力。这里的力,通常是思考力,是脑力。
前期筹划多动点脑筋,执行时往往会事半功倍。
前文也说了,道理谁都会讲。为避免沦为空谈者,这里摒弃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案例,只讲自己不为人知的小经历。
我没卖过瓷砖,但营销的道理是相通的。大学时一次成功的营销经历,这里谈谈。
大学时参加了一个社团,是诗社。诗社要出诗刊,诗社负责人每年都跑学校各个部门去要钱。尽管每期印刷费只要2000多元,通常几乎要跑到腿断才能筹齐。大二那年,我们决定创新要印刷费用的方式,向其他社团学习,走出学校拉赞助。当时,诗社公关部的负责人非常勤奋,到学校各个做得成功的社团去取经,然后制定了一系列拉赞助规划,并发动全诗社成员(十余人)全民拉赞助:跑快餐店,跑运动用品店,跑饮料店,跑理发店,跑书店,跑精品店……能想到的本校学生消费的地方,几乎扫了个遍。
半个月过去,除了冷言冷语冷眼冷脸,一无所获。大家坐在一起总结,为什么其他社团的成功招数,我们完全驾驭不了?道理很简单,别人的受众跟我们不一样,别人有吸引商家赞助的产品。比如精武协会,有武术大赛;音乐协会,有歌唱大赛;雷锋公司,有献爱心活动;篮球协会,有校园篮球赛。这些品牌活动,在学校乃至社会上,都有一定影响力,有吸睛效果,商家愿意掏钱赞助。诗歌虽总被人提起,但诗社在我们大学的时候,关注度已非常低,而且我们诗刊发行量有限,送给特定群体,只有少部分在本校。这,对于主要消费群体是学校学生的商家,没有任何吸引力。
几次讨论、几番碰撞之后,我们决定,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整合诗社以往资源,做一次新老成员见面会。我们诗社有20多年历史,曾经的诗社成员,有一些在社会上已小有成就,对诗社也很有感情。见面会很成功,这些前辈谈到以前诗社的兴盛,眉飞色舞,看到诗社如今的萧条和艰难,难免心酸。于是,有师兄提议,为诗社提供出刊及活动经费。一场见面会,筹到经费1.5万元。这笔钱支撑了诗社接下来四年的诗刊印刷费用和诗歌交流活动。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前期的失败在于,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好调研和分析,盲目跟随“成功经验”。而后来的成功,则在于明确自身定位,精准找到我们的小众“客户群”,并且抓住客户心理,将情感营销做到位。
回归到卖砖。现在大家动不动就喊:“大环境不好,市场难做。”北京陶瓷商会会长陈进林说:“我们建陶行业在大环境中,就像海里的小小一滴水。大环境确实对行业有一定影响,但勤奋点儿,找对路,还不至于影响到生存,毕竟市场的体量还有那么大。”对此,我非常赞同。
建陶行业的关注度,不会比我们当年的诗社低;卖瓷砖,不会比我们拿着诗刊样稿到各个商店拉赞助更难。在竞争激烈,面对困境的时候,关键还在于要能有找准点的“火眼金睛”,要有围绕这个点进行的一系列营销策划推广方案,还有执行力。
又要提央视广告了。不是反对企业到央视或其他大众媒体平台投广告,但有些品牌实在还没到那一步。看着别人投了挺风光,也跟着去砸钱。钱砸进去,咚都不咚一声就没了。到最后,不过借做过这样的广告为噱头去哄经销商。太虚。而且,再笨的人被骗多了,也会变精明,何况经销商本就不傻。不如实在些,去研究一下消费者,做一些恰如其分的推广。
此外,还有终端活动。这里想说的是,不是每家陶企都是金意陶。更何况,连金意陶都在寻求营销变革了。明星战术,还是要有选择地用。
虽说,市场不好做,不有所行动是等死。但做营销,急不得,还需谋定而后动。像我们诗社刚开始那样盲目而动,在市场上,就是跟风找死。毕竟,市场不会像学校小圈子那么温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