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枕自隋代进入人们的居室
唐宋以来,由于中国陶瓷业的大发展,陶瓷枕出现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支。
很多人有疑问,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呢?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同样的,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自隋代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居室。可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的盛夏,瓷枕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如北宋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他的词中写道: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另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对瓷枕的感受又不一样: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一个“冷”字,描述睡卧瓷枕的感受,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尽心思。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的杨永德伉俪捐赠的第八十七号瓷枕,产自山西晋南地区,在枕面中央剔出长方框填黑,内用黑彩写诗句: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
诗人通过这寥寥的十四个字描述了南山之下,月上群峰,诗人枕在陶瓷枕上,有清风顿起的感觉,给陶瓷枕以很高的评价。
“枕中书”是怎么来的?
枕头是必不可少的寝具,一无所有的乞丐、穷光蛋,在睡觉时恐怕也得找块砖头什么的聊以充当枕头。所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下了“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描述的是古今相类的害相思病的少男少女睡不着觉跟枕头闹别扭的情形。史籍《吕氏春秋·顺民》也有“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的话,说的大概是士大夫怀揣心思时的神态。
枕头有时候可以作为爱情或夫妻的代名词,如鸳鸯枕等。东汉时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三国时文学家曹植在他的《种葛篇》中也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在这里同枕同席成了和美夫妻的象征。俚俗用语中“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亦是此意。
但“枕席”也有它最为凄凉的一面——《淮南子·本经》: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
在古代,有将珍贵的秘籍称作为“枕中书”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大多中空,可以贮物,于是有人将那些简、帛一类的珍贵图籍放置其中,不离左右,故称“枕中书”。《越绝书·外传枕中》: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说的是越王勾践将谋臣范蠡的治国之本用朱砂书写在绢帛上,当做国宝珍藏在枕匣中的故事。
《汉书·刘向传》:上复兴神仙方术之士,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与上面治国方略不同的是,淮南王枕中藏的是珍秘的丹方以及点物成金的道术以投汉宣帝之所好,也反映了汉代神仙方术的盛行。(吴凌云)
河南山西烧制瓷枕最多
陶瓷枕在中国南北均有烧制,其中尤其河南、山西两地烧制瓷枕的数量最多,而每处窑口烧造的瓷枕品极为丰富且独具风格。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川一带。宋代定窑瓷枕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兽形”、“人物形”、“建筑形”等,其中“几何形”是瓷枕最基本的造型之一。早期的瓷枕,其造型多为普遍流行的长方形、椭圆形等。北宋定窑仿生瓷枕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人物、动物造型,如“孩儿枕”、“卧女枕”、“狮形枕”等。这类瓷枕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直接以人物、动物的躯体做枕;另一种以人物、动物为底座,上面安装荷花形或如意形枕面。
磁州窑是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心窑厂位于河北邯郸市磁县。磁州窑绘画题材异常丰富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婴戏及诗、词、曲、元杂剧、民谣等,俨然构建出一条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画廊。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是宋代著名的民窑口。根据考古发现,此窑始烧于唐,发展于五代,盛于宋代,终于金元时期。釉色以白釉为主,胎质有细白胎和粗胎两种。
景德镇陶瓷釉的质感几乎达到了和玉器无法区别的程度。后人曾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对宋元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给予概括。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词句,起初人们多以为“玉枕”由玉石制成,但根据实物印证,指的是色质如玉的青白瓷。
收藏知识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各有差别。总体上说,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剔地留花、珍珠划花等装饰手法。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上的艺术色彩也愈见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