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刘欣)初次来到陶瓷水镇南横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惊喜,一种无与伦比的骄傲,也对居住了十年的第二故乡井陉,有了重新的定位与认知。
我惊喜于这个北方小山村会如此雅致灵透。
小桥流水,庭院楼阁,深幽小巷......集中了北方难得一见的水、亭、楼、阁、树、花、草、木、它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又有生态村落的自然古朴。它的水,绵柔温润,流淌了亿万年,孕育了千年井陉窑;它的树,一幅苍古、悠远、树老天地大的画面,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南横口的心衰盛败;它的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给人鬼斧神工的感觉,被砌到墙上,铺在路上,装点出千年古村落的模样;它的建筑,青石砖雕、黄金笼盔,无不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和对陶瓷文化的延续。他们相依相存,相连相系,构成了一幅安静祥的画卷,诉说着南横口繁华落尽的前世今生。
网络配图
随处可见的笼盔墙,意趣横生。每一面墙,都有一种造型,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为南横口村增添了不少灵气和美丽,笼盔学名叫匣钵,中空结构,是用来保护瓷坯的,经过高温煅烧,十分坚硬,色泽金黄。笼盔被村民变废为宝,用来垒墙或养花种菜,别有一番风情。笼盔墙垒法奇特,妙不可言。有头朝外横垒的卧龙,有坚垒的立龙,有与陶砖一起垒的,也有与石头、与缸混垒的。最美的是卧龙墙,将笼盔放倒,孔头朝外,用壶或碗底将孔堵上,一个大圆套一个小圆,加上青花,配以紫铜色的粗犷,整个墙面透着大气与沧桑。村民美其名曰黄金甲,这不仅是因为它们色泽漂亮,更重要的寓意是,笼盔房屋冬暖夏凉,如盔似甲,坚不可摧。
我骄傲于井陉会有如此古风古韵的陶瓷水镇。
网络配图
千年南横口依山傍水,位于绵河、甘陶河交汇处西南丘陵上,水陆交通方便,有水有上好的陶土。自隋朝起,陶瓷制造业便日益兴盛,使得这里成为河北省四大窑井陉窑的主要产地。绵河两岸,棋盘岭边,窑工们运土、碾筛、拉坯、出火......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80多家井陉窑瓷器,就顺着绵河,滹沱河顺流而下,沿着横口古驿、井陉驿道行销各地。从气派古朴的马大家院、随处可见的陶瓷文化元素,就能感受到井陉窑当年的繁盛。据说后因陶瓷技艺的固步自封和人才匮乏归于沉寂,但今日游走在南横口的长街短巷,依然能嗅到往昔浓浓的窑场气息,是谁在延续着一前对年前井陉窑的文化根脉
网络配图
是保存完好的古瓷窑遗址群,还有那守候千年的老槐树,犹如活化石一般,记载着井陉窑千年的陶瓷文化记忆,像馒头一样的古瓷,建在山坡上,匣钵林立,触目可及,庞大的窑址错落有致的占了大约三层之多,窑体内的通道错综复杂,孔洞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左右相连。上通下达,不知通向所往。似乎能看到,窑工们在这里烧制陶瓷忙碌的身影,和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可惜醒过神来,依然是人去窑空,不知道能否用泥人或蜡像,加上这只言片字的陶瓷制作介绍,让这个陶瓷区域有再生复活的可能。
网络配图
南横口民居古建筑遗存丰厚,最有代表性的是清道光年间的马家大院,它是当地乡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的宅院,分南北两座。青石砖雕,飞檐翘角,垂花门楼,门当对石,彰显着那个年代古商巨贾的富庶兴旺。旧街两侧的数座古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烙印着历史的痕迹,见证着南横口昔日陶瓷业的盛极一时。
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卵石路上,正午的阳光,洒在步满沧桑的屋脊,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的洒在我身上,享受着这悠长的宁静,体味着这里的雅致与古朴,感受着它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人文,犹如置身世外陶园。古朴幽静、遗韵袅袅。陶瓷水镇南横口,是我最美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