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官铭超
通讯员陈丽李俏萍
“我的曾祖父从光绪年间开始制陶,到2019年已经有100多年。”从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国舟的话语中,《金融时报》记者可以得知大埔县——广东省东北部的一个边陲小城悠久的制陶历史。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高陂就位于大埔县。大埔陶器生产始于商周,瓷器生产始于宋,兴于元,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目前大埔县共有18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陶瓷企业30余家,已经成为中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大埔陶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享誉中外,2016年“大埔青花瓷”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以前的烧制窑叫‘龙窑’,里面烧的都是柴草,后来陶窑不断改良升级,现在用的都是天然气,环保、稳定、成本低。”邓国舟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大埔陶瓷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梅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日益提升的历史。
为企业纾困出实招
“您在生产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金融需求?”前来调研的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工作人员向邓国舟询问。
“公司在大埔农商行有一笔700万元的林权抵押流动资金贷款临近到期,但目前林业部门暂停办理林权登记,导致这笔贷款将无法续贷。近期正好是秋季广交会,企业需要备货生产,但资金较为紧张。”邓国舟道出了他的困难。
上述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此次林权暂停登记的具体原因、影响范围和时间,与同行的大埔农商行客户经理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大埔农商行工作人员建议企业申请将这笔贷款进行一次展期,保障流动资金需求,并请企业尽快提交书面申请材料,展期后贷款利率保持不变。邓国舟听到后笑逐颜开地说:“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来了。”人行梅州市中心支行的工作人员还表示将主动与地方林业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沟通,保障企业在林权登记暂停期间的正常资金需求,确保不会因此断贷。
“金融系统要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在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出实招、谋实效,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人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行长黄昌隆在多个场合表示。
自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该行党委班子成员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深入工业园区、企业、乡村等一线开展调查研究21次,召开主题教育银企座谈会,听取企业金融需求,建立定点联系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而支持大埔陶瓷产业传承和发展就是其中一项内容。
据了解,当地金融系统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技改专项贷款、“陶瓷宝”、出口信用证、结售汇等产品和服务,对大埔陶瓷产品提供了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还推动陶瓷产业的龙头企业——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截至2019年9月末,梅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大埔陶瓷产业的信贷余额达2.72亿元。
政策宣讲进村入厂
“我有两个厂,产值过亿元,产品约九成半出口。我最担心的就是汇率波动会不会对我的收入造成影响,最想了解有什么更好的外汇政策。”梅州峰联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郭煜强对来访的人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调研人员表示。
在大埔,跟峰联陶瓷公司一样的出口大户有很多。作为我国出口陶瓷的主产区,大埔县2018年陶瓷产品出口总额约16亿元,陶瓷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帮助陶瓷出口企业掌握外汇政策,更好规避汇率风险,人行梅州市中心支行通过政企沟通会、货币政策及外汇管理政策巡回宣讲、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进村入厂。
“以前,面对汇率大幅波动的情况,心里总是不踏实。现在我们学会使用远期汇率锁定协议,规避收汇风险。加上结售汇手续越来越便捷,对我们帮助很大。”参加了几次金融知识宣讲后,郭煜强有了很大收获。
人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朱冕表示,陶瓷产品要“走出去”,基础设施的底子要打牢。该行不仅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一园三区”建设的金融需求,帮助陶瓷企业融入到大埔县陶瓷产业规划中去,还加大对梅大高速、大埔陶瓷旅游产业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信贷投入,促进陶瓷产业与大埔城市发展相融合。截至2019年9月末,梅州市各金融机构对陶瓷产业园、梅大高速、大埔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约21.25亿元。
“之前我们的陶瓷出口主要走水路,沿韩江而下,从汕头港出境,销往东南亚,再到欧美。现在,县里的高速公路发展很快,我们都是派货车走高速,从珠三角出关,更方便快捷。”邓国舟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