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一早,这样一条消息出现在很多上海人的手机屏幕上:27日0时至24时,上海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既感到欣慰,又觉得在意料之中,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此前,从1月20日到27日,上海累计出现16例本土确诊病例。
27日,上海市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传出消息:总的来看,上海的疫情控制住了,对下一步的处置工作很有信心。截至当时,上海一共安排核酸检测累计筛查4.1万多人,并没有进行全员筛查。
1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楼新开辟多个紧急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抽空就近采样。华山医院120位采样队员将对1万余名医护人员、内外工勤人员、在院病人、探视家属进行核酸检测。新华社发(华山医院供图)
时光回溯,有惊心动魄、彻夜难眠,更有精细管理、柔性管理和人性关怀。
上海在这次疫情应对中的特点之一就是主动发现,16例本土确诊病例都是主动发现的。
根据2020年11月上海市防控办发布的相关方案,全市医疗行业要对内部所有人员按照可能暴露的风险等级实行全员核酸检测。主动发现机制立功,否则病毒在人群中继续潜伏、扩散,防控难度将大增。
20日,接到电话的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匆匆赶到徐汇区疾控中心,那一夜,包括上海市卫健委负责人、疾控人员和他在内的许多专家都彻夜未眠。
张文宏说,晚一刻,就多一条需要追踪的线,而早一刻,就能掌握防控的主动权。
在疾控“大白”不分昼夜地与病毒赛跑下,传播链逐渐浮出水面。27日,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现有的16例确诊病例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除了上述3例,之后13例病例均在闭环管理人群中发现。
1月21日,上海昭通路居民区外拉起了警戒线。新华社发(王陆杰摄)
防控怎样快、准、细?近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10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要打电话给近180名被隔离的居民,了解到有接触情况后将人员信息及联系方式记录下来。
目前,上海拥有超过3100人的三级流调队伍;发热门诊增加至122家,留观床位总数达到1100余张,92家发热门诊配置专属CT,均配备核酸检测设备;按照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做好防护用品、检测试剂、救治设备等防控救治物资储备……
1月26日,在上海一处工地,医务人员为工人做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这一次,上海“只提地点不提人”流调报告受到关注和肯定。事实上,上海这次交出的“作业”之所以能受到社会关注和网友点赞,就在于它不仅高效,更有温度,在更加注重防控的基础上,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在原本的轨道上有序前行:
——上海市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出现确诊病例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后,区里组织居民入住宾馆集中封闭管理,宠物犬可以跟随主人登上防疫隔离巴士车,没有一个“毛孩子”被落下。
——宝山区友谊路街道临江新村(一、二村)居委会及时排摸,安排志愿者负责独居老人一日三餐、悉心照料,及时配送特殊药品到身患癌症的居民家里;在黄浦区贵西小区的封闭隔离线外,流动早餐车以无接触销售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健康营养早餐……
——25日晚,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布情况通报,在开展全院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个别样本不合格。院方提供免费的盒饭和酸奶、为停车场留守家属送去棉被……面对突然的封闭,院方想方设法满足病患和家属需求,“暖心而周全”,一位孕妇这样描述。26日凌晨,院方发布检测结果复核均为阴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区)实施闭环管理、暂停门诊服务后,医院管理细致入微。比如,肿瘤医院通过ICU“云探视”架起患者和家属互通之桥,依托“帮帮热线”电话平台疏导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仁济医院24日开始恢复针对患者的快递运送。
——从21日起,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密集召开,无论是权威部门及时公开的正面辟谣,还是院士专家“手把手”教大家个人防护,都为守护上海传递着信心和安心。
1月21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发(赖鑫林摄)
严格防控不代表要“一刀切”“一窝端”,上海只封闭了3个发现确诊病例的小区和1个酒店,并及时充分保障市民生活物资;不涉及疫情的医院照常开门接诊,且主动优化流程,加快就诊速度,为患者提供便利;其他公共场所加强了戴口罩、查验健康码、测体温等举措,尽量不给市民添过多麻烦。
24日凌晨,张文宏在微博发文,用“陶瓷店里抓老鼠”描述上海的防疫工作,既要做到快速追踪,又能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陶瓷店里如何抓老鼠,考量的不仅是公共卫生系统的能力,更是一个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智慧和水平。
文字:仇逸、龚雯、袁全
视频:吴霞、何欣荣、史依灵、袁全、王翔
视觉/编辑: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