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晓玲 本报见习记者 于海涛
日前,大运河文物收藏展在沧州文化大厦开展。这里展陈了沧州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来出土的1000余件陶瓷、瓷片等物件。这些物品虽然多有残缺,但每一块瓷片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故事,每一个物件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大运河沧州段的风土人情。
“从南到北”展现
大运河畔百姓生活
展厅设置了大运河文物展示区和中国陶瓷史发展展示区。大运河文物展示区主办方按照从南向北的顺序,“一条龙”式展出了从吴桥到青县8个县市区所在运河段河道疏浚过程中收集、整理的文物残片。中国陶瓷发展展示区则展陈了中国不同时期的陶瓷实物及残片。
运河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孔德轩介绍,此次展览面向所有市民,很多人可能对陶瓷的历史并不了解。设置中国陶瓷发展史展示区,可以让大家了解不同时期陶瓷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可以和大运河文物展示区的陶瓷进行对比。
大运河文物展示区展示了陶瓷、瓷片、船锚、船板、甚至还有苇草。“这束水草是在南湖西侧发现的,经考证,这是明代工匠在搭建防水堤坝时,塞在堤坝上木桩缝隙中的,这样堤坝会更坚固。”孔德轩介绍,这些发现充分体现了那个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吴桥段展示区,一片片青瓷、白瓷、青花瓷等瓷器的碎片在暖色的灯光下古韵十足,“福”“囍”等字样表达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瓷碗釉面生动的人物描画展示着元明时期制瓷匠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吴桥县在河道疏浚工作中收集、保存的瓷器碎片最多,从五代到清朝各个朝代的文物碎片几乎都有,主要以元明两朝为主。”孔德轩介绍说:“从瓷面彩绘图案的风格来看,这部分瓷器大多数是当时沧州地区百姓日用瓷器及节日祭祀等活动所使用的器具,这些瓷器都是来自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等名窑。这些瓷器能来到沧州,表明运河在运输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碎陶瓷片
“讲述”沧州历史
中国陶瓷史发展展示区选择的展品大部分是从沧州出土的。在元代,沧州出现了通透的白瓷、精美的青花瓷,据介绍,在古代,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器皿是有严格规制的,此次展出的一些瓷器,只有朝廷高官或者部队军官才能使用。这就可以证明,在元代时期,有高官在此驻守,这也代表了元朝对沧州地区运河段管理的重视程度。
记者发现,从吴桥展区到运河区展区一路“从南到北”观看下来,瓷器碎片釉面图案呈现出“由简到繁”的规律。“因为运河区在古代时同样也是地方政府驻地所在,也是整个沧州地区瓷器等器物的运输集散地,因此运河区出土的瓷器碎片层次、规格上更加丰富,工艺、质量相对更高。”孔德轩解释道。
在沧州小南门附近出土的一块元代瓷器残片上,刻画着精美的人物形象。画中的人物带着高顶的帽子,表情威严。孔德轩介绍,这应该刻画的是元代的一名武将。“这件瓷器上的人物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足可见当时匠人的技艺高超。”孔德轩赞叹到。
连通南北
形成运河文脉
记者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青花瓷,青花的颜色不一样。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是更加纯净透亮的蓝色,即使现在来看,也是非常精致的。而到了清代,蓝色的纯净度则下降了很多。
孔德轩介绍,青花瓷的青花工艺,实际上是在釉料中添加了氧化钴,而这种材料当时主要产自中亚地区,按照现在来说,这是进口产品。
古代运输工具相对落后,船舶成为快速运输大量沉重物资的重要交通工具。贯通的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方物资运输的“高速公路”,为南北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而沧州,就像是一个高速口。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战略地位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德轩介绍,出土的这些物件,虽然以不完整的物品居多,但是对于我们研究沧州的历史乃至全国历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瓷片的工艺看到不同时期的制瓷工艺。可以通过瓷片上的画和字,了解当时的人文特色。这些瓷片大多是生活器具和祭祀器具,可以反映相应时期,沧州运河岸边的生活风貌,进而反映该时期,整个运河沿岸人们的生活风貌。
“大运河连通南北,不仅能运输物资,也见证着南北方文化的融合。我们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永无止境。”孔德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