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 - 陶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建筑陶瓷 | 卫浴陶瓷 | 陶瓷机械 | 日用陶瓷 | 陶瓷原料 | 行业报告 | 价格行情 | 国际市场 | 陶瓷常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企业新闻 > 【地理看点】看陶瓷的概念与分类,史上最全!一文读懂中国瓷器!
2.biz | 商业搜索

【地理看点】看陶瓷的概念与分类,史上最全!一文读懂中国瓷器!

信息来源:taoci163.com   时间: 2022-03-08  浏览次数:10

  地理眼看世界

  传统概念:

  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 4 个过程而制成的制品。

  现代概念:

  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

  迄今为止,陶瓷的界定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

  传统上,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如我们常见的日用陶瓷制品、建筑陶瓷和电瓷等,亦称为传统陶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陶瓷制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广义的陶瓷概念已是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

  分类:

  ①按陶瓷概念和用途来分: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这里细节不详细介绍)

  ②按坯体的物理性能分类:按陶瓷制品坯体的本质,即坯体结构及其相应的基本物理性能的不同来分类,是较为科学的一种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法,按照陶瓷坯体的结构不同和所标志的坯体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所谓陶瓷包括陶器和瓷器,是指用可塑性制瓷粘土和瓷石矿做胎体,用长石和石英等原料制釉,并且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瓷工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分支之一,属于无机化学工业范围.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从整个陶瓷工业制造工艺的内容来分析,它的错综复杂与牵涉之广,显然不是仅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所能概括的。

  陶器和瓷器根据其性能以及特征的差别还可分成几小类。我国国家标准(GB5001-1985)日用陶瓷的分类见

  表0-1日用陶瓷分类

性能及特征陶器瓷器
吸水性一般大于3一般不大于3
透光性不透光透光
胎体特征未玻化或玻化程度差 断面粗糙玻化程度高,结构致密、细腻,断面成石状或贝壳状
敲击沉浊清脆

  表0-2日用陶器分类

名称粗陶器普通陶器细陶器
特征吸水率一般大于15%,不施釉,制作粗糙吸水率一般不大于12%,断面颗粒较粗糙,气孔较大,表面施釉,制作不够精细吸水率不大于5%,断面颗粒细,气孔较小,结构均匀,施釉或不施釉,制作精细

  表0-3日用瓷器分类

名称炻瓷类普通瓷器细瓷器
特征吸水率一般大于3%,透光性差,通常胎体较厚,呈色,断面成石状,制作较精细吸水率一般不大于1%,有一定的透光性,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制作较精细吸水率一般不大于0.5%,透光性好,断面细腻,呈贝壳状,制作精细

  除此之外,陶器和瓷器还可根据其所用原料和胎质的成分不同分成不同的陶瓷器,这里不再具体说明。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泥土中创造了品类众多的精良瓷器,其中话题讨论度最高的当属——宋代“五大名窑”。

  那么,什么是“五大名窑”?为什么是这五个?

  “五大名窑”,分别叫汝、官、哥、钧、定。

  不好记?教你一个口诀:“冠军订乳鸽”,这样是不是好记多了?

  五大名窑的说法初见于明朝时期的古籍——《宣德鼎彝谱》,它曾记载:内府所藏名贵瓷器,以柴、汝、官、哥、钧、定六个窑口并称。

  民国时期,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也延续了这个说法:“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柴”,当然就是柴窑了。据说,它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最先命人烧造的一种瓷器。

  目前为止,没找到过柴窑窑址,也不知它在宋代是否还生产,更没可靠的器物流传。

  因太过神秘高冷,所以被后人从宋代名窑中除名。

  最后,剩下汝、官、哥、钧、定五个窑口,就成了我们熟悉的“五大名窑”。

  | 官窑 |

  为皇权而存在

  官窑青釉方花盆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官窑青瓷弦纹贯耳壶

  先来说官窑。

  官窑,分广义、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地说,它就是为皇家烧造瓷器的窑口;狭义的“官窑”,专指宋代兴建的那个官窑。

  我们知道,宋代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甚至可以把它叫做“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大规模的瓷窑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比如北宋时期光北方就有定窑、磁州窑、当阳峪窑、汝州窑、登封窑、宝丰窑、禹州窑、耀州窑、介休窑等等。

  宋代窑厂虽多,但彼此并不是封闭。

  它们也在相互借鉴、学习、模仿,而有些窑的主流品种非常一致,慢慢的它们就形成了窑系,遍布全国。

  宋代宫廷从这些窑系、窑厂中选取、接纳贡品,大家熟悉的越窑、建窑等都曾进贡过皇室。

  比如,宋徽宗曾有一本《大观茶论》,曾评说哪个茶碗好?

  他说,建窑最好,“玉毫条达者为上”,兔毫盏丝毛越长越好。

  不过,别看他嘴上说好,转眼,就觉得进贡的瓷器不够看了。

  尤其,每当徽宗艺术热情喷涌而出时,这些需求更跟不上了。

  于是,在他的批准下,宫廷成立了官窑。

  官窑专为皇室供应就决定了它的一个很强特性——排他性。

  什么意思?

  其它各大窑系或窑厂彼此可以相互模仿、学习,但官窑不可以。

  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皇室御用的官窑残次品一般来说都要被处理掉,而这一特征直到明清时期都是如此。

  公元1127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宗”被掳,中原故土尽失。

  康王赵构南渡至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

  金朝占领北方大片疆土后对民间制瓷业造成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毁灭性,北方窑厂很快恢复生产,一些制瓷技术在金代得到了继续发展。

  而汴京(开封)官窑随着朝廷迁到了修内司、郊坛下(杭州)附近。

  后来,人们习惯上也把迁都之前的北宋官窑叫做“旧官”,迁都之后的南宋官窑叫做“新官”。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绝大部分官窑是南宋“新官”,北宋的“旧官”遗址还尚没有找到。

  也有人曾怀疑它是否存在,南宋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曾谈到汴京官窑,说:政和间(1111-1118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按这个记载,徽宗政和年间,汴京城中曾有一个官窑存在。

  不过,目前为止,这个官窑没有找到。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开封水位太高(历史上开封曾被淹七次),才致使北宋官窑遗址无法找到。

  具体,不得而知!

  | 哥窑 |

  残缺,也是美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到哥窑图片,你第一印象是什么?

  破碎之美?

  冰裂纹?

  金丝铁线?

  恭喜你,如果有以上一项说明你欣赏到哥窑之美,论欣赏,当属民国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他赞哥窑:“光泽像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

  没错,哥窑的显著特点是“开片”。

  如果放大细看,你会发现哥窑瓷器表面的开片纹路自然不做作,与莹润的釉色形成较大。

  哥窑瓷器颜色不一,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于是有了“金丝铁线”之称。

  其实,这种烧制本来是釉的一种缺陷,工匠们却将其巧妙利用,转而成为了釉面装饰。

  显然,烧造哥窑的匠人十分欣赏“物哀之美”。

  哥窑青釉贯耳瓶及其细部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藏

  独有的开片方式,让哥窑很好认,但哥窑的年代和产地,却是学术界近百年的未解之谜。

  一开始,哥窑进入人们的视野,是以清宫旧藏真品的身份。

  因此,哥窑瓷器又被学术界称为“传世哥窑”。

  目前,传世哥窑瓷器的主要收藏地点有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约150件)、北京故宫博物院(58件)、上海博物馆(15件)。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博物馆中收藏的传世哥窑的来源很复杂,年代和窑口很多未知。

  90年代,考古学家们仅凭历史资料和少量非纪年材料推测哥窑的产地和时代,说法自然也是各执一词。

  关于哥窑产地,就有“杭州说”、“龙泉说”、“景德镇说”、“北方说”等等,各方学者互相Battle。

  而近年来,学者们经过科技检测及古籍所说,断定产地应该在杭州凤凰山附近,年代却依旧未知。

  总之,哥窑现在是五大名窑中疑问最多的一个。

  | 定窑 |

  我有我的精彩

  五代 定窑白釉塔式罐

  定窑是“五大名窑”里最另类的。

  它是——

  唯一的白瓷!

  唯一不开片的!

  唯一以纹饰见长的!

  唯一坚持实用为主的!

  唯一烧造年代和地点清晰的……

  这些个性,决定了定窑在“五大名窑”中走出不一样的路线和风格。

  定窑的出现上限大概在唐代。

  晚唐至五代时期,定窑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已经精品倍出。

  当时,有个很有名的窑址叫邢窑,“南青北白”,指的就是邢窑的白瓷。

  唐末,邢窑走向衰落,定窑则刚好在这个时候开始起飞。

  唐代邢窑梅瓶

  宋定窑白釉花口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北宋,定窑产量更是大幅提高,而且因为产品质量精、销路好,很多窑场生产仿定窑产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瓷窑系。

  熟悉定窑瓷器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唐与宋的白瓷有一个很明显区别:

  唐代白瓷,白中泛青;宋代白瓷则白中发黄。

  有人认为是配方变了,其实不是!

  实则是燃料有了变化。

  唐代烧柴,宋则烧煤(宋代定窑窑址残存的大量炉渣证实了这一点),烧煤过程中火源会形成氧化,烧成后釉色就出现了偏黄。

  不管是泛青还是偏黄,定窑基本定调是白色。

  这种“坚持本色”的个性,决定了定窑的命运。

  北宋定窑白釉牡丹纹执壶

  北宋后期,宋廷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的莫须有罪名被废用,改命“汝州造青窑器”替代。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定窑随之淡出宫廷,暂隐于名瓷之列。

  废用后的定窑并未衰落,宋室偏安后,继续供奉金、元两朝,长盛不衰,这也是为何定窑烧造年代和地点清晰的关键原因。

  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定窑走出了一条自我精彩之路!

  | 汝窑 |

  土豪成就之路

  汝窑的标志性颜色

  天青色

  若给汝瓷一条时间线,即: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衰于南宋,终于元末。

  比起这条时间线,人们更为熟知的是一句话——“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

  汝瓷薰炉

  宝丰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出土

  为何汝瓷会有如此高的价值?

  先来看汝窑成就之路。

  汝窑,在宋代有官窑与民窑之分。

  官窑一般称“汝官窑”,汝州窑的民窑则以“窑以地名”的原则。

  汝州市境内的严和店、轧花沟、任村等都是北宋著名的北方青瓷窑场,它们大多以刻花和印花为基本装饰。

  另外,一个是宝丰窑,位于河南宝丰清凉寺。

  不过,宝丰窑,不单单生产汝青瓷,它的产品种类很丰富。考古资料显示在其窑址中光采集到的民窑产品标本就有青瓷、黑瓷、白瓷、三彩釉陶等。

  此处,需弄清楚的是:“汝窑为魁”或汝窑名列宋代青瓷榜首,这是指汝官瓷而言,而非“汝州窑”。(宋以后文献中的“汝窑”差不多全是指汝官窑。)

  汝官窑,显然即是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厂。

  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

  大约只有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余年。

  产量不大,产品也不多,所以到南宋早期已经“近尤难得”了。

  有人曾做了统计,世界上以千计的博物馆中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而这几家博物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亦不足70件。

  所以,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已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当然汝窑瓷价值千万并非完全因其存世稀少,还在于其工艺之绝伦,釉色之变幻。

  这个窑很好认,它有几个突出特点:首先,它的胎是香灰色,且胎很细,透过薄釉处可微见粉色;

  其次,釉色是天青色,但这种青它并不好控制,不同器物会浓淡区别。所谓淡者如碧空万里,谓之“天青”;深者似雨过天晴云破之处,谓之“天蓝”。

  下列一组可对比一下:

  河南博物院藏

  大英博物馆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汝窑三足樽承盘

  这些馆藏的传世品,在背景色相似的情况就能一眼分辨的色差。

  这是胚和釉。

  汝窑还有一个特点——“开片”。成功的汝窑釉面上往往开有细碎繁密的纹片,宛如鱼鳞或冰裂状。

  台北故宫藏汝窑莲花式温碗局部

  可以看到明显的开片

  本来吧,瓷器釉面出现纹片是一种瑕疵。

  瓷器在烧造过程中,胎和釉膨胀系数都是不一样的,当胎的膨胀系数大于釉的膨胀系数时,就会出现冰裂。

  古人们利用这种冰裂当作装饰,这一特点转而备受人们的赞誉。

  汝窑三足承盘

  北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也许正是由于汝瓷技艺超群,因而才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

  到北宋晚期,汝窑御用品烧制时开始以名贵的玛瑙入釉,以致汝窑瓷质如堆脂,面若美玉,工艺愈加精湛。

  “汝窑为魁”之称,便也不足为奇了。

  | 钧窑 |

  就要这般光彩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故宫博物院 藏

  世上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钧瓷。

  所以,才有了:“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窑变”,无疑是钧瓷的奇绝之处,“靠天吃饭”这种不确定性,成就了钧瓷特殊的美感。

  而钧瓷中的色彩,像是小彩虹一样绚烂,先人的色彩审美从未变得如此丰富,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人人也可以是冒险者。

  这是釉的功劳、火的精彩,但最终还是人的追求。

  北宋晚期的钧瓷。

  为何钧窑能幻化出如此众多的色彩?

  一切皆因它的窑变釉。

  窑变釉,广义说它仍是青瓷,其主要的色剂是氧化铁,但它和一般青瓷又不一样,除了铁之外,又加入了铜、钛、锡、磷等元素。

  所以,入窑后自然发生变化,即窑变。

  钧窑窑变主要两个色调:一是色调偏红,另一种偏蓝。

  红,红的很容易一致;蓝,则深浅不一,浅的浅到天青色,甚至月白色。

  有人要疑问了:不是还有紫色吗?

  紫色,其实是红与蓝两种色调糅合一起了。

  钧窑天蓝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单从色调上来说,还是红、蓝两种。

  红色调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铜,蓝色调则是氧化铁。

  除了窑变,钧窑造型和纹理上都遵循规整对称的原则。

  尤其是官造钧窑,无论体积、大小,都讲究对称之美,规整对称,高雅大气。

  到了明清时期,工匠们在经过无数次的烧制后,已能达到一定程度上掌控窑变的技艺,但每一窑仍有许多不可控因素。

  所谓:“一窑一乾坤,一窑一世界。”

  或许,不可控,正是它的迷人之处吧!

  本文参考:刘毅《瓷器鉴定三十讲》 、马未都《瓷之色》、《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等。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陶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