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李国桢(1917-2000),郏县安良曹沟人,原轻工业部轻工科学院高级工程师,新中国陶瓷科技奠基人,一生为我国陶瓷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作为陶瓷发明国的中国,近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封建专制长期统治、内忧外患等原因,陶瓷制作日趋衰败,部分著名的瓷种出现断代。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曾经辉煌的、曾经黯然的名瓷再次重现光彩。其间,有一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李国桢先生。
在半个多世纪的陶瓷生涯中,李先生恢复了“五大名窑”,再现了“六大瓷系”,取得了我国“南青”与“北青”两大著名青瓷恢复的历史性成就。李国桢推动中国传统陶瓷技术的恢复、现代陶瓷新技术的开发,将西方研究陶瓷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陶瓷行业,彻底改变了我国千年凭经验、靠传承的慢发展局面,为恢复我国世界陶瓷大国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2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1月27日过大年。节后一周,轻工业部召开的第一个业务性会议竟是陶瓷座谈会。会上传达了郭沫若的报告、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后,参会的古陶瓷专家和工艺、美术大家的热情、激情立即沸腾。陶瓷之国国宴用外国瓷器,丢了祖宗八代的人!封建社会还有御窑官瓷,我们新中国更应该有自己的国宴瓷、国礼瓷!会议决定,由轻工业部牵头,成立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同时明确:美术设计由文化部负责,烧制由轻工业部负责。
当年10月初,以中央美院为主拟定了一份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名单给轻工业部,把我国当代的艺术、美术、建筑等相关的知名专家、教授尽列其中:郑振铎、江丰、张仃、祝大年、高庄、梅建鹰、庞薰琹、雷圭元、徐可振、郑可、张光宇、蔡若虹、王逊、钟灵、张正宇,同时还有国学大师、古文学家齐燕铭,故宫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历史文物学家沈从文和古建筑学家、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思成、林徽因、高庄均是我国国徽的设计者,陈万里是我国陶瓷考古之父。其他所列人员全为当代大家,举国翘楚。在全部名单中,仅有祝大年曾为轻工业部总工程师。
为确保设计方案评选成功,又成立了由文史、文化大家王朝闻、艾青、华君武、沈从文等知名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组成人员可以认定,“建国瓷”制作绝对可称其为共和国文化史上“一号工程”。
设计委员会经过紧急酝酿,很快形成主导意见:“建国瓷”既要保持我国传统陶瓷艺术风格,又要实用,同时能表现出新中国的新面貌,打破历朝历代官方用瓷“任其百尔,执事媚滋一人”的旧条框,并确定以保留在原北京东华门萃华楼饭庄的清宫廷慈禧用“万寿无疆”中餐具为蓝本,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烧制出既有我国传统风格,又符合新中国宴请形式的新式国宴用瓷。
目标既定,方向已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时间,200多套设计方案呈于评审委员会,所有方案不署名、不标号,让专家率意海评。在最后一关评审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拨冗前往,与专家最后敲定祝大年设计的传统青白瓷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西餐具为国宴餐具样本。
李国桢参与“建国瓷”烧制
1953年1月,在农历春节到来之前,轻工业部再次召开“建国瓷”烧制座谈会,除中央有关部门的专家外,还邀请了景德镇市的7位代表参加会议。设计方案有了,这次研究的是如何制作烧成,教授专家可以绘图案、定方案,瓷界千年铁律“烧成是关键”,要烧成还得靠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会议决定在景德镇成立建国瓷制作委员会景德镇分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技术上由轻工业部派一个工作小组协助。经祝大年提议,上海轻工所的李国桢任组长,轻工业部蔡德春、郑乃衡参与其中。
1953年7月下旬的一天,李国桢带着制坯专家聂怀德,周仁的助手、古陶瓷化学专家张福康一行三人,冒着湿热如蒸的酷暑第二次来到景德镇。第一次是景德镇解放四五个月,到处是一片战争创伤,破败废墟。这次到景德镇,看到的虽然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但是与千年瓷都的地位并不十分相称。
景德镇最为辉煌的年代是康、雍、乾三代。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工艺在世界瓷苑大放异彩的时期,而景德镇则是这一异彩中的轴心奇葩。盛极而衰,景德镇亦没逃过这个无可溢出的自然规律。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随着一个朝代式微以致颓塌而江河日下。
据《百代消亡,永瓷为存——慈禧与景德镇御窑厂》介绍,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历时14年,太平军先后三次占领景德镇。作为皇帝的御窑厂被太平军焚毁,窑厂被夷为平地,官员、画师、工匠杀的杀、逃的逃。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给皇太后的奏折中称:“查景德镇地方连遭具燹,官民窑厂,停歇十年有余,老匠良工消亡殆尽。”
据陈帆主编的《中国陶瓷百年史》记载:抗日战争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轰炸,坯坊、窑房均遭受严重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共有私营瓷厂2496家,每厂平均不足5人,其中规模最大的鼎顺瓷厂也只有137人,最小的厂家仅有1-2人,常年开业的仅占7%,绝大部分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李国桢到景德镇的第二天,即赶到设在市中心御窑区大苏家弄一号的建国瓷制作委员会景德镇分会办公室报到。办公室主任潘庸秉是李国桢第一次到景德镇的具体接待人。上次见面时间虽短,但他对李国桢在陶瓷现代技术方面的渊博知识极为佩服。几天前接到省政府通知,轻工部工作组近日到达。前一天晚上,秘书李道伦把李国桢接到招待所,只说是来了一位李姓领导,没想到是他佩服的李国桢工程师。
潘庸秉握着李国桢的手说:“赵书记这几天天天问你什么时间到。”
李国桢说:“设计组的同志不是早就来了?”
“设计再好,没有你们的技术指导也烧不出好的产品。”潘庸秉是美术专家,他深知技术对陶瓷烧成的重要性。
李国桢听了潘庸秉对近段时间的工作进展情况介绍,他的心跳有些加快。
李国桢被委以重任
1953年1月,中央将“建国瓷”制作任务下达给景德镇,千年瓷都正式进入“以陶瓷为中心”的时代。刚刚上任的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以犀利的眼光和惊人的洞察力,很快组建了中共景德镇陶瓷工作委员会,他亲任委员会书记,同时成立国家用瓷委员会,他又兼任主任。紧接着,3月13日组成建国瓷制作委员会景德镇分会,赵渊任委员会主任,工商局长崔云树任办公室主任,傅德鑫、余昭华、曾朴为副主任,成员潘庸秉、段茂发、方伯卿、王步、周日晖、洪炎喜,他们个个都是在景德镇呼风唤雨、雷动山响的知名人物。
坯釉研究组原定由中科院周仁负责。由于周仁忙于包头、大冶两大铁矿的冶炼与综合利用研究工作,所以他委派助手、古陶瓷化学专家张福康常驻景德镇,具体参与“建国瓷”制作。这样,坯釉研究技术任务的重担自然就落在李国桢的肩上。这个组除一同来的张福康、聂怀德和赖泮林外,还抽调了江西陶业专科学校教师汪璠、戴粹新、谢谷初、余略艮,示范瓷厂工程师黎浩亭,瓷土公司的李来芳,建筑公司的杨文宪,以及全市著名的制瓷高手冯宗镇、蔡金台、万贵水等各业才俊。从人员配置,李国桢看到了赵渊的坚定决心和良苦用心,当然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已没有资料记载李国桢与赵渊第一次谈话的详细内容。据当时刚刚从景德镇建筑公司海选到“建国瓷”烧制办公室的杨文宪老人回忆,李国桢第一次和赵渊谈了将近一上午。赵渊对李国桢的渊博知识和谦和态度极为敬佩。最后向李国桢表示:景德镇要把这次烧制“建国瓷”作为振兴全市瓷业的历史机遇。市委将全力以赴支持轻工部的工作,建国瓷烧制办公室全力配合坯釉组,搞好科技攻关,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建国瓷烧制任务。
全面动员,全民参与
从1953年的盛夏到当年的仲秋,李国桢、赖泮林、张福康和随后到来的上海科学院李家治、郭演仪,披蓑衣、拄拐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冒着似火骄阳、忍着蚊虫叮咬,奔走穿行于东乡、余干、乐平、祁门和九江的星子,每个采矿点必到,每个有矿石的山都登,每一种类似的矿石都取样,人背牲驮、肩挑背扛,把数十种瓷石、瓷土、釉果编号登记,悉数进账。其间,除大部分常规用料由景德镇进行正常的简易化验外,两次派赖泮林、聂怀德带样品回上海轻工试验所和上海科学院进行分析化验。
1953年国庆节,李国桢因完成了《景德镇用瓷原料的调查和研究》而特别兴奋,特意备了两瓶四特酒在御窑厂对面的一家小餐馆恭贺初捷。微醺一次后,李国桢工作重点也由资源调查转向“建国瓷”烧制和历史名瓷的恢复,合作伙伴也转向他的老朋友祝大年。
祝大年的设计方案被选用后,刚刚成立的美院陶瓷科首任科长郑可主动让贤,把科长的帽子戴到他的头上。工艺美术系主任张仃指定由祝大年带队赴景德镇开展装饰技艺攻关、监造。从1953年暑期开始,祝大年带领陶瓷科教授郑可、高庄、梅建鹰,讲师郑乃衡、梁任生和四个本科生施于人、齐国瑞、金宝陞、张守智,进修生高永坚等一行10人驻进景德镇。郑可、高庄、梅建鹰为当时中央美院的扛鼎名师、全国美术界的翘楚。郑乃衡虽只是一名讲师,却是工艺美术界重量级人物。他早年师从景德镇名师詹广元学习传统制瓷艺术,专攻雍正粉彩、康熙古彩和低温釉彩特技,可谓陶瓷名家、业界通才,由他负责本次美术设计的监造重任。梁任生专长陈设,有业界导演之才,所以景德镇设立办公室以后他成为秘书的理想人选。
高庄、祝大年一行到景德镇后,发挥美术学院人才优势,组织开展瓷艺培训。由市委宣传部出面,从全市各个工艺美术社和重点瓷厂选调30多位在彩绘、成型、施釉方面有影响的老艺人和王锡良、张松茂等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艺人在天主教堂开设培训班。一流产品必须有一流人才作保障。
坯釉组由李国桢牵头,他的压力更大。好的设计必须有好的釉色。他的首要任务是恢复一些失传却极为珍贵的颜色釉及制坯技术。聂怀德九级制坯技工全国业内无人出其右;郑乃衡大名鼎鼎,技艺超群。两位助理得力顺手,马首是瞻。组织带领一帮技术骨干夜以继日,攻关试验,两个多月时间先后成功恢复可与历史最高水平媲美的釉里红、窑变花釉、钧红、祭红(窑红)、美人醉、霁红、天青等7种失传的颜色釉,研制出心蓝花釉、孔雀蓝、仿宋钧三种色釉。“卡脖子”问题得以解决。
数万件国宴用瓷标准确定后,所有手拉坯园器、琢器和雕镶工艺全部分散于技术优良的窑户完成。聂怀德、郑乃衡带领十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逐户指导,逐项监造。几十个窑户人手拉坯尺寸保证不能有丝毫差错。
国瓷办通过当地瓷业生产合作社、工会、商会邀请瓷艺高深的“珠山八友”等一代名家,选定由王步、吴龙发、聂杏生指导釉下青花绘瓷工艺,由刘西岑、段茂发指导釉上彩的古彩彩绘工艺,配合工艺家郑乃衡监制彩绘工艺。
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瓷都,瓷艺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赵渊决定为每位在世的“珠山八友”和知名陶瓷艺人定做一件毛呢大衣,那行头比市委、市政府领导还气派。制作国家用瓷,他们个个扬眉吐气、意气风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艺人按设计绘制样稿图纸,然后铅印发给彩绘艺人,按照康乾时期瓷器手工业分工形成的釉下青花勾线、釉上斗彩添色工序进行餐具彩绘。
绘制青花彩的配料需要一种叫“珠明料”的彩料,市场上奇缺。政府动员以后,不少窑户忍痛割爱,无私贡献。经过瓷艺家精心调配,青花彩的工艺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当年,景德镇人把烧制国家用瓷看作比自己身家性命还重要的国家大事、天下大事,看成是关乎景德镇千年窑火、百代窑业出彩兴盛的天赐良机。整个景德镇成了一座烧制国家用瓷的火热战场,你争我赶、争分夺秒,精雕细琢、无私奉献。试烧初期,正值三伏酷暑,赵渊带队吃住在建国瓷厂。第一窑试烧从装坯满窑到出窑查验,李国桢、聂怀德、赖泮林等几人昼夜守在窑房,严格把关、精心指导。赵渊眼睛熬得带着血丝,嗓子有些嘶哑,手提茶壶不间断地给窑前的同志倒茶递烟,还亲自安排夜餐和防暑降温物品。看大家感动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倒很风趣:“你们有技术,干你们的技术活,我啥也不会,只能给各位服务……”
“建国瓷”烧制成功
第一批国宴瓷中西餐具烧成后,景德镇政府立即派专车专人护送到北京,文化部郑振铎局长随即指派艾志成、姜思忠、祝大年把样品送请周恩来总理审查。周总理看到釉下青花与釉上古彩的中餐具和釉下手绘青花的西餐具非常满意,要求除景德镇以外,湖南醴陵、江苏宜兴瓷区也要照样制作,并且要求轻工业部、文化部着手筹备组织这次烧制的精品瓷远赴苏联、保加利亚、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巡回展览,以提高我国陶瓷在世界上的声望。
1953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在高歌猛进的喜悦中迎来新中国第五个华诞之日。这天的英文期刊《人民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得到恢复。文章报道称:“专家们被派往景德镇,与工匠们一起讨论如何在质量上和图案上对瓷器进行改进,以及如何吸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精髓。陶瓷艺术家们引进了2000多种新的图案,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色地反映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在1954年1月的一次外事接待活动中,周恩来总理看到新桥饭店国宴厅已用上景德镇烧制的新餐具,见瓷及人,心中十分高兴,当即决定接见烧制新瓷的有功人员。
几天后的春节前夕,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在前门外肉市胡同全聚德烤鸭店接见并宴请了中央美院陶瓷科参加国家用瓷设计与监制工作的祝大年、高庄、郑可、梅建鹰、郑乃衡和学生施于人、齐国瑞、金宝陞、张守智等人。
周总理乘兴接见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提出“希望为新中国陶瓷的发展办好陶瓷艺术教育事业。”半年之后,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也是在半年后,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后来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组建。次年的5月8日,景德镇陶学院(当时称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正式成立。
国家用瓷烧制一炮打响,新中国陶瓷产业发展、陶瓷艺术研究迎来灿烂的春天。(萧根胜)
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