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去年至今,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整体迁移保护牵动了很多市民的心,而其中打捞出水的大量瓷器则更是引人注目。无论是自身生活,还是对外贸易,陶瓷在中国文明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冯泽洲最近做客行知读书会,与读者一起揭开中国古陶瓷的秘密。
虽然“陶瓷”是一个词汇,但其实“陶”和“瓷”区别很大,甚至是先有“陶”,后有“瓷”。冯泽洲告诉读者,“陶和瓷用的原料不同,用水和土调完烧就是陶器,瓷器则要用专门的瓷土或者瓷石。”烧制是瓷器成形成品的关键所在。中国的陶瓷烧制史长达几千年,史前时期,大多采用露天明火堆烧;商代以后,随着控制温度的技术不断成熟,大型窑炉被搭建起来。
“中国古代最开始从东汉正式出现瓷器,到唐代‘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也就是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再到宋代、清代百花齐放,各地风格不太一样。”除了指出历史上不同时期重要的窑炉点位,冯泽洲还从颜色的变化对陶瓷进行分析,“元代之前以单色的体系为主,青瓷、白瓷、黑瓷比较多,彩瓷、三彩陶器在古人生活当中不太常见。彩瓷的审美是从元代开始,中国陶瓷的生产格局发生变化,审美也收到影响,追求彩色审美,单色釉瓷器数量急剧下降。”
现在判定一件瓷器的年份有很多手法,包括形制样式、化学元素测定等。冯泽洲说,其实通过古画也可以进行参考和判断。古画能为古陶瓷的用途及年份的鉴别作出贡献,而通过对陶瓷的研究,更能理解中国的陶瓷文化以及古人的生活方式。以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里面画了大量的生活场景,有位侍女手上捧着注子温碗和盏托。他介绍,“注子温碗是盛酒和温酒的用具,常配套使用。注子灌上酒,坐到温碗里,再往温碗里加热水温酒。盏托则是防止人们端酒时烫到手。”
因为古陶瓷扮演的重要角色,人们从陶瓷切入,甚至可以探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贸易版图及其规模。以江南地区为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冯泽洲分别阐述了唐代以及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陶瓷贸易。江南物产的输出、影响范围之广,江南地区作为举足轻重的国内水运节点、海上丝路起点,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