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术语] [陶瓷术语]
术语内容
- 剥釉
- 瓷釉缺陷之一。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侵浸而使釉面脱落。剥釉现象早期青瓷较为普遍,明宜兴仿钧也有。
- 金丝铁线
- 宋哥窑瓷器釉色特征之一 。以釉面开片,其纹如冰裂为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出窑时用草木灰涂抹器表,使草灰浸入裂纹内,纹片即呈现黑色;以后在黑纹片之内又续开细小裂纹,日久又呈褐黄色,两种纹片一黄一黑,因有金丝铁线之称。
- 紫口铁足
- 南宋修内司官窑特征之一,瓷器以胎骨含铁量较高而呈黑灰色,烧时因器口釉水下流,釉层薄胎色微露则呈紫色。此名最早见于明曹昭《格古要论》,明清两代野史杂记中谈宋官窑者多据此加以引申。
- 蟹爪纹
- 瓷器釉面的纹片如蟹爪,故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官窑”条记载:“......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 冰裂纹
- 又称“开片”,因釉面裂纹形同冰裂,故名。因胎体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过早出窑使瓷器骤然遇到冷空气也能产生冰裂。宋代哥窑瓷器以冰裂纹为主要特征。宋以后景德镇窑历代都仿烧哥窑瓷器。
- 蚯蚓走泥纹
- 北宋后期禹县钧窑所烧宫廷瓷器釉面特征之一。因施釉后晾坯干燥不当,釉层产生裂痕,在烧制过程中釉使裂痕弥合,但有形如蚯蚓走泥(蠕动 )后留下的痕迹,故名。禹县古瓷窑遗址虽已发现近百处,然蚯蚓走泥纹只在钧台遗址中有发现。
- 泪痕
- 宋定窑瓷器釉面的特征之一。因外部釉厚下垂,很像落泪后留下的痕迹,故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文中有“外有泪痕是真”句以此作为鉴别真假定窑唯一标准。
- 粘
- 陶瓷器修复方法之一,将残器用各种黏剂黏结到一块。
- 锔
- 陶瓷器修复方法之一。器物伤裂后,用钻石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明代所用铁锔子,体形粗大宽厚,锈蚀重。清代用铜质锔钉,体形较小。民国以后有的将锔钉起掉,以漆补充锔孔。
- 镶金属口
- 陶瓷器修复方法之一。器口以金、银、铜、锡镶口遮芒,或口磕后为掩盖伤痕而加镶。
- 补釉
- 瓷器修复方法之一。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然后入火烧。这种方法往往可以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多见于一色釉器。
- 后提彩
- 瓷器修复方法之一。器面的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烘烧,以提红彩为多。
- 补洞
- 瓷器作伪方法之一。由于某些原因,器物局部受损伤后留下有洞,将此洞补上后再进行装饰。如壶的柄、流之类缺失后,先进行补贴,然后在此处做成浮雕花朵或兽头加以掩饰。
- 配盖
- 瓷器修复方法之一。为缺盖的器物配上其他的器盖,或用朝代不同的器盖与之相配。有两种效果不同的配盖方式:一是以后代低劣的仿品配之专为求利;二是为器物本身专门烧制的后配盖,如明时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罐或成化朝的斗彩罐经常缺失,清初雍正、乾隆两朝时多为其配盖。因同是官窑产品,这种配盖与原器十分相配。
- 轧口
- 瓷器作伪方法之一。俗称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无法修复,为求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将损坏部分截去后口部露胎。